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高質量發展專題黨課講稿:高質量發展的若干經濟學問題探討》,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高質量發展專題黨課講稿:高質量發展的若干經濟學問題探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一段話提綱挈領地指出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和戰略目標。
一、“高質量”的經濟學性質
我們說,將“高質量”作為一個核心概念置于重大政策意涵表達之中,是對經濟學的一個挑戰。因為什么?在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學術主體框架中,“質量”基本上是一個被“抽象”掉的因素,一般將其歸之于“假定不變”的因素中,或者以價格來替代。簡單地說,所謂“優質優價”,就是東西越好價錢越貴。這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稱為“質—價”對稱性假定。但是,這一假定是有條件的。如果質量因素體現在生產效率或規模效益上,即發生工業化生產中普遍的“物美價廉”或“優質平價”現象,那么如何判斷和分析經濟活動及產品質量的經濟學性質,就往往會成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盡可能回避的問題。比如, 作為高技術產品,今天的智能手機的價格大大低于過去的手提電話“大哥大” 價格,而前者的性能和質量顯然不是后者能夠與之相比的。這個時候,價格完全無法顯示產品的質量水平,即完全不存在“質—價”對稱性。這一現象在工業革命之后的工業化時代是普遍發生的,尤其是技術進步和創新紛涌出現,使得這一現象更視乎平常。但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卻對其視而不見,只是假定在一定時點上,質量高的產品具有比質量低的產品更高的附加價值,靜態地建構質量與價格之間的對稱關系。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自馬克思將古典經濟學推向理論高峰后,西方主流經濟學難以超越,便知難而退,將商品二重性的理論路線在后來的經濟學發展過程中向一元化方向并軌,也就是走向了將商品使用價值并入交換價值的路線,而且傾向于以供求關系分析完全取代價值理論。例如,認定產品的邊際效用決定其價值,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決定其價格,以此作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底層邏輯基礎。這樣,經濟學發展和邏輯體系演進就可以走向易于用數學方法進行刻畫和分析的方向。通俗地講,就是可以用數學公式來表達,就像列出公式,經過推導,得出結論。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數理模型化傾向,使得西方主流經濟學對復雜的質量因素盡量回避,經濟學研究的抽象方法也盡可能避開了具有很強具象性特征的質量問題。這樣一來,西方主流經濟學就變得越來越“純粹”“精確”和“精致”了,所有的經濟關系都可以抽象為數量關系,唯一重要的計量單位是“價格”(包括工資、利率等要素價格),所有的經濟變量都轉換為以貨幣單位計量的個量或加總量。所以,西方主流經濟學甚至被稱為“第二數學”,幾乎所有的經濟關系都可以由數學來表達,而且認為只有用數學方式表達和刻畫的經濟關系才是含義最明晰和定性最精準的變量及其相互間關系。
為此,西方主流經濟學對于現實經濟中存在的質量因素,一般采取兩種方式來處理:第一種方式,將不同質量的同一種產品定義為不同的產品,也就是說,只有質量相同的產品算作同一種產品,這樣,分析產品供求關系時就不存在質量差異和計量困難了。第二種方式,將產品的差異包括質量差異都歸之為“壟斷”性因素,實際上仍然是將質量不同的產品定義為不具性能(質量)替代性的產品,正因為這樣,質量不同的產品也就相當于不同產品或不具充分替代性的同類產品。對于產品質量,進而對于以此為基礎的經濟發展質量問題, 西方經濟學家往往不愿深入討論。其根本原因就是現代主流經濟學缺乏研究質量因素和質量現象的學理基礎,以及以此為依據的分析工具。
…… 此處隱藏9380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