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黨課講稿:弘揚塞罕壩精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黨課講稿:弘揚塞罕壩精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課講稿:弘揚塞罕壩精神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同志們: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繪出美麗中國的新畫卷,需要我們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贊揚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指出“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調要“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承德考察時強調:“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要傳承和弘揚好塞罕壩精神,這既是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的充分肯定,更是對推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發出的偉大號召。下面,借此機會,我以《弘揚塞罕壩精神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題,為同志們作一堂黨課報告。
一、塞罕壩精神的孕育形成
塞罕壩精神是三代塞罕壩建設者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接續艱苦奮斗形成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塞罕壩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塞罕壩是蒙古語和漢語的組合,意為“美麗的高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最北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歷史上,這里水草豐美、森林茂密、鳥獸繁多,在遼、金時期,被稱作“千里松林”。清朝康熙皇帝曾在此設立木蘭圍場,作為“哨鹿設圍狩獵之地”,塞罕壩是圍場的中心地帶,清朝鼎盛時期幾乎每年秋季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木蘭秋狝”儀式。得益于“皇家圍場”的威名,塞罕壩地區一直保持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但從清同治二年(1863年)開圍放墾,塞罕壩的森林植被隨之開始遭到破壞。到了清朝后期因國力衰退,民不聊生,無序的開荒墾殖,加之連年的山火等災害,以及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的掠奪采伐,到新中國成立時,這里的原始森林不復存在,到處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
為首都建設綠色屏障。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森林覆蓋率僅有8.6%,造林治沙、改善環境成為當務之急。20世紀60年代初,北部沙漠大舉南侵,其中渾善達克沙地與北京的直線距離只有180公里,風沙緊逼北京城,塞罕壩恰好位于能夠擋住沙子的特殊地理位置上。有專家形象地指出:“如果這個離北京最近的沙源堵不住,就相當于站在屋頂上向院里揚沙子。”當時北京地區風沙肆虐,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環境都受到了嚴重威脅,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此十分關注,特授命林業部在北京上游風口地區開展防風治沙、建設綠色屏障的工程。經過反復論證,1962年2月,林業部決定在塞罕壩建設一座現代化的國營機械林場,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塞罕壩人聽從黨的召喚,勇擔使命。
…… 此處隱藏2720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