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研討發言:教學活動中如何實現“五育融合”》,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研討發言:教學活動中如何實現“五育融合”》。
高質量的教育離不開辦學條件、教師隊伍、辦學理念等基礎性元素,但是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育質量的高低歸根結底還是要看學校的育人方式。育人方式是“怎樣培養人”,貫穿于學校各種教學活動之中,“五育融合”理念引領下的教學活動,催生著育人方式的變化,這種變化會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追求知識轉向建構關系。傳統教學總是希望盡可能多地把學科知識傳授給學生,努力為學生夯實學科根基。隨著腦科學和學習科學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學習首先是一種關系建構——如果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生生關系,學生與父母之間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學生就會有安全感,就會心無芥蒂地接納來自老師、同學、家長的各種信息。安全感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得到和諧發展乃至一生都能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
二是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如果學生在學習時可以自主把控學習進程,往往就會更加用心學習;如果學習活動是他人安排的,學生自己沒有話語權只能被動接受,那么可能就會產生消極、敷衍的心理。
三是從注重記憶轉向促進聯系。如何更好記憶知識一直是教學研究關注的重點,但隨著新知識以指數級飛速發展,以及移動存儲技術的日益便捷,知識記憶已經不再是教學的唯一重點;發現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系,將相互關聯的知識納入合適的框架之中,逐漸成為教學新的著力點。“五育融合”為教師和學生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學會從結構性、整體性、系統性視角看問題提供了實踐的新空間、新途徑。學校常見的各種學科并非天生存在而是人為劃分的,分科教學在追求教學可操作性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不同學科之間相互割裂的現象。因此,促進相互聯系、相互融合的教學,正是回歸教育本源、回歸生活本源的重要途徑。
四是從間接經驗轉向直接經驗。知識只有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只有在現實生活中加以運用,學生才能體會到知識的真正價值所在。當下,學生之所以感到課業負擔過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習的內容太過單調,間接經驗的學習活動太多,直接經驗的學習活動太少,兩者之間也缺乏協調。“五育融合”的教學是知識性學習與實踐性學習相協調的教學,既要重視間接經驗的學習,也要努力為學生創設理論聯系實際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了解知識的作用、體驗發現的樂趣、獲得精神的滋養、實現能力的提升、錘煉完整的人格。
育人方式的轉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師一方面要對“五育融合”理念擁有非常透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做好“上下連通”的銜接工作——上接國家和學校的課程方案以及課程標準要求,下連教學評價的相關標準,在明晰上下兩方面基準的情況下,思考如何將“五育”恰當融入教學活動之中,在育人方式轉變上作出積極探索。教學是一項非常復雜、充滿各種變數的活動,也是育人模式、育人方式轉變最難啃的“硬骨頭”,需要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設置恰當的“臺階”,讓教師拾級而上。學校在踐行“五育融合”育人方式過程中,應該著重在以下幾個領域進行探索。
一是在現有的學科教學中探索“五育融合”。許多教師原本僅僅關心知識的傳授,看到“五育融合”的要求,直觀的想法就是做“加法”,這樣的思維方式是有問題的——“五育融合”并非簡單做“加法”,而是強調在現有學科教學內容中挖掘育人要素。針對一個具體的學習內容,“五育”要素不一定都在其中,可能只涉及其中的兩三種,教師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為了“五育融合”而生搬硬套,甚至讓教學的“味道”都改變了。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突出“融合”的特征,不要給“五育”貼標簽,而是要通過學科知識的教學和訓練,讓學生潛移默化獲得整體素養的提升。
…… 此處隱藏525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