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20241230:市紀委書記廉政黨課講稿:紅廉之花照征程》,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20241230:市紀委書記廉政黨課講稿:紅廉之花照征程》。
同志們:
即將過去的2023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站在這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節點上,我想我們更應該牢記初心和使命,用忠誠詮釋本色,用干凈書寫人生,用擔當踐行職責,行一心向黨之舉。很高興今天能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就有關廉政的話題進行探討。下面,我以“紅廉之花照征程”為題,和大家做一學習交流。
一、理解透什么是“廉”,“廉”從哪里來
(一)上下五千年,“廉”的話題從未中止
“廉”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概念,其本意為堂屋之側邊和物體露出的棱角,引申為人的品行端方不茍、方正剛直。在古代,“廉”代表著一種政治思想主張,是君子圣人的一種高尚品德,是為官者必須具備的行為品德。在《周禮》中,“廉”的含義為:“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此“六廉” 是中國古代對為官者“廉”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國最早的官吏考核標準。由“廉”字引申出的含義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廉潔。廉潔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在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沒有什么腐敗可言,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私有制的出現,一些掌握了社會權力的人,運用手中的權力,違背大多數人的意愿為自己謀取私利。于是,廉潔就成了社會民眾對執政者的基本要求和熱切期盼,更是治國理政者必須面對的重大現實問題。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偉大民族,廉潔的思想源遠流長,縱觀幾千年的歷史,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君主都高度重視吏治,制定了非常嚴厲的律令來懲治官吏的腐敗行為,而古往今來的開明官吏也都十分注重修身立德,把廉潔作為為官之道,視廉潔為“做人之大節”、“治世之大端”。早在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就提出“禮義廉恥”的道德觀,稱:“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史稱西漢“中興之主”的漢宣帝,認為“吏不廉平,則治道衰”,要求百官廉潔奉公、勤于政事。東漢太守楊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為由,拒收一個他曾經舉薦得以提拔過的官吏送來的十兩黃金。明代《官箴》中說:“吏不畏吾嚴而畏我廉,民不畏吾能而畏我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被無數封建官員奉為座右銘。清官海瑞“寧可十年不升官,也不向上司送一文錢;寧可不當官,也要把貪官拉下馬”,被老百姓尊稱為“海青天”。清朝雍正皇帝強調:“官吏的操守是治國的根本”,“吏治不清,民何由安”,下決心整頓吏治,嚴懲貪官。
(二)一部革命史,一個“廉”字貫穿始終
…… 此處隱藏19686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