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交流材料:讓“群眾語言”聲入人心》,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交流材料:讓“群眾語言”聲入人心》。
自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以來,書中清新樸實的文風令我印象深刻。“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像這樣生動的語句在書中隨處可見,將“高大上”治國理念轉化為“接地氣”的語言,既通俗易懂,又富于感染力,讓人回味無窮。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有少數干部不會同群眾說話,在群眾面前處于失語狀態。其實,語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識、是素質。”對年輕干部而言,大多從事的都是基層工作,身處改革發展的主戰場、保持穩定的第一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要時刻牢記教導,學會同群眾“說話”,用好“群眾語言”,真正讓群眾聽得懂、用得上、信得過。
一、以“情感”為線,讓“群眾語言”更親切
有些年輕干部不愿講“群眾語言”,覺得那種語言太平太俗,顯不出自己的理論水平。愛用“生硬晦澀”式的語言,既脫離實際,又沒有“干貨”,讓群眾聽得云里霧里,聽不懂也記不住,更別提口口相傳。這種不顧及群眾感受的說話方式,不僅影響干部的形象,更會傷害到群眾的感情。年輕干部首先學會站在群眾的角度進行交流,放下架子,做到眼里有群眾、心中有擔當。做群眾的“貼心人”,善用“群眾語言”,不打官腔、不說妄語,學會“坐著小板凳與群眾拉家常,虛心請教意見,耐心傾聽抱怨,誠心接受批評”,走進田間地頭與群眾交心、和群眾做朋友,這樣才能培養同基層群眾的深厚感情。
二、以“學習”為首,讓“群眾語言”更透徹
只有平時多加強理論學習,加深對政策的理解,并結合實際加以貫徹,在面對群眾時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年輕干部要深入學習并掌握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農村相關法律法規……確保與群眾溝通交流時能夠對答如流,避免出現“一問三不知”的尷尬場面。在學好理論政策的同時,要善于將政策法規用群眾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讀,把書面語言翻譯成“大白話”。還要多向基層群眾學習“群眾語言”,學習群眾喜聞樂見的一些民間話、歇后語、方言、俗語,同時對“群眾語言”改進升華,圍繞群眾的實際情況釋疑解惑,打通語言“壁壘”,講起話來才能不跑題、不走調,真正講到群眾心坎里。
三、以“實干”為要,讓“群眾語言”更堅定
與群眾交流的目的是為了了解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年輕干部要經常沉入基層,和群眾“面對面”“心貼心”溝通,摸清摸透實際情況,扎扎實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辦難事,符合政策、具備條件的馬上辦,暫時不具備條件解決的,用“群眾語言”耐心做好解釋工作,正確引導群眾的心理預期。對群眾作出的承諾,答應群眾的事,一定要兌現,否則就會失信于民,引起群眾反感。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沉下身子擔當作為,把為群眾辦實事和提高群眾工作能力結合起來,用實際行動換取群眾的滿意,始終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