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
【例文】“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問題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繞不開、躲不過。愿不愿、能不能解決問題,映照著工作作風和精神狀態。矛盾錯綜復雜,任務艱巨繁重,沒有“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魄力,沒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沒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坐看矛盾惡性轉化,問題不僅得不到解決,最終還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中國國防報《以解決問題實效檢驗主題教育成效》)
【典故】出自南朝劉宋時期范曄《后漢書·虞詡傳》,后朝歌賊寧季等數千人攻殺長吏,屯聚連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詡為朝歌長。故舊皆吊詡日:“得朝歌何衰!”詡笑日:“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
【釋義】意思是,不碰上盤曲的樹根、交錯的枝節,又怎么能分辨得出什么是真正的快刀呢? 比喻不經歷艱巨的考驗,就無以顯示德才的高超。
【賞析】古人講,“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越是問題突出、越是困難重重,越是檢驗一個人的擔當,唯有真才實學、為國為民的棟梁之材方能穩住陣腳。“土木堡之變”后,明英宗被瓦剌俘獲。當時,京師只剩疲卒不到10萬,人心惶惶,建議南遷的聲音不絕于耳。主持兵部的于謙排眾議、拒南遷、誅閹黨,身先士卒,力捍京師,使江山社稷轉危為安。于謙負穎異之才、蓄經綸之識,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明朝沒有成為“南宋第二”,他是有極大貢獻的。一個人品行正不正,不僅要看他嘴上是怎么說的,更要看他平時是怎樣做的;一個人境界高不高,不僅要看他的表態,更要看他在重要關頭的表現。困難是一面鏡子,如何對待困難和挑戰,可以照出一個人的意志品格和境界覺悟。我們常說,開路看先鋒,群眾看干部;干部干部,干字當頭。這既是職責要求、從政本分,更是能力之源、成長之梯。干是一種精神狀態。埋頭苦干、真抓實干,還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想干愿干、能干會干,還是心中無數、好筆桿子網www.x1762.cn落實無果;大膽地干、堅決地干,還是尸位素餐、怠惰無為,最能看出一個干部的黨性和作風。新的征程上,面對困難和挑戰、阻力和變數,各級黨員干部應秉持敢字當頭的擔當精神,敢于攀高山、涉險灘、破藩籬,以實干擔當挑起事業發展的“大梁”。
【用法】主要適用于作風建設類、黨課報告類講話,側重強調擔當作為,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要知難而進、知重負重,勇當事業發展排頭兵。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