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處順境內,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處順境內,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
【例文】 “處順境內,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反倒是逆境在帶給人痛苦、煩惱、絕望的同時,亦如一劑良藥,可以使人更加清醒、謹慎和發憤。尤其對于那些志存高遠、意志堅定者,逆境會成為他們點燃斗志、激發潛能的“火石”,會把人生路上的“絆腳石”變成“墊腳石”。(解放軍報《把逆境當藥石》)
【典故】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砥節礪行而不覺;處順境內,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
【釋義】意思是,處在不順利的環境中,就好比全身都扎著針、敷著藥,在不知不覺中磨練著意志、培養著高尚的品行。處在優越的環境中,就好比被各種兵器所包圍,不知不覺就被掏空了身體,消磨了意志。
【賞析】《晉書·陶侃傳》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侃在州無事,輒朝運百甓于齋外,暮運于齋內。人問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其勵志勤力,皆此類也。”這便是“陶侃運甓”。“甓”就是磚。在本可享受安逸的日子,陶侃選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每天早上把一百塊磚從屋里搬到外面,晚上又把磚搬回屋里。對此,他的解釋是:如果生活過于安逸,恐怕以后難以擔當大任,不利于收復中原的大業。人處于平淡順遂的“舒適區”,更容易淡化危機意識,養成惰性思維和懶散的習慣,“溫水煮青蛙”式地消耗了決心與斗志。看似坦途的“舒適區”,實則暗含風險、遍布荊棘,能否在這種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強的意志,則更能考驗一個人。自古英雄多磨難,范仲淹曾因家境貧寒劃粥斷齏,即使條件改善,依然堅持在生活上吃苦、在學習上刻苦,以磨礪自己的意志。司馬光警枕勵志,為改掉貪睡的習慣,圓木做成“警枕”,早起讀書,終成一代大家。“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順境和逆境都是人生必修課,但逆境對于人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不可替代。中國共產黨從成立走到今天,每一次磨難的背后都是黨不斷走向成熟的標志。新的征程上,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以為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廣大黨員干部必須保持一種勵志勤力的狀態,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好筆桿子網www.x1762.cn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勇于戰勝一切風險挑戰。
【用法】主要適用于作風建設類講話,側重強調斗爭精神,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勇于直面困難,化解險挑戰。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