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2024研討發言:品悟原著“深意” 背好為民“行囊”》,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2024研討發言:品悟原著“深意” 背好為民“行囊”》。
近日,我根據黨組織安排深入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從第四卷中感悟黨的人民情懷,牢記“共產黨就是給人民辦事的”。揚帆新征程,廣大黨員干部要揣好“第四卷”,裝滿為民的初心“行囊”,從原著中悟真理思原理,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走在“人民身邊”,為黨的事業凝聚起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強大力量,讓復興路上開滿人民“幸福花”。
通過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讓我更加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新方位、時代新變化、實踐新要求。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我將聚焦服務保障,提升工作本領,在各方面工作上體現學習成效、體現為民情懷、體現履職盡責、體現優良作風,堅持嚴字當頭,錘煉過硬作風,緊盯各項工作任務,鉚足干勁,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通過學習,我有以下三點體會想跟大家分享:
一是背好“民之所望”的行囊,讀懂群眾期待,讓“好盼頭”始終在人民身邊。“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廣大黨員干部在初入工作時,容易出現主張和群眾意見不合拍、工作干不到點子上的問題,結果事倍功半、事與愿違,受委屈、落埋怨。究其原因,往往在于沒有完全站到老百姓的立場來考量,工作無法真正謀到群眾的心坎里。從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到疫情防控戰疫“不放棄任何一個人”的堅強保護,再到如今減負穩崗擴就業、糧食保供給穩物價等的系列舉措,無不飽含著“以民之所望為施政所向”的永恒初心。“中國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讓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尤其是在當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老百姓腰包“鼓”起來的大背景下,我們既要滿足醫療、教育、就業、住房等“民生剛需”,回應百姓期盼和訴求,也要實現群眾對文化、服務、環境等“詩與遠方”的向往,更需以百姓之心為心,在思想上與百姓產生共鳴,把他們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辦,堅定腳步、充滿期盼地為共同的目標而奮斗。
二是背好“實干苦干”的行囊,讀精篤行擔當,讓“好作風”始終在人民身邊。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而是一代代人埋頭苦干、接力奮斗的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唯有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方能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美好生活是奮斗出來的,新時代新征程上,廣大黨員干部作為時代先鋒,首先自己要成為一名實干家、奮斗者,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才能凝聚起應對風險挑戰、排除各種困難的磅礴力量。“芳華無悔”黃文秀、“排雷英雄”杜富國、“燃燈校長”張桂梅……這些敢于犧牲、苦干實干的無私奉獻者,都是基層黨員干部鮮活的學習楷模。我們要將勤政為民、實干擔當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將方案中規劃的、會議上定奪的、腦海中勾勒的、嘴巴上承諾的都變成實際中落實的,不慕虛榮、不務虛功、不圖虛名,老老實實、規規矩矩謀事,用實干和實績贏得百姓的信任和擁護,讓魚水之情更加濃厚,黨的根基更加穩固。
三是背好“質樸真情”的行囊,讀透全心全意,讓“好聲音”始終在人民身邊。群眾最有智慧,老百姓最為質樸,對他們老實誠懇、講明道理,很多矛盾都能迎刃而解。反之,如果熱衷于當“官老爺”,不愿做群眾的“小”事,不會說村里的“土”話,趾高氣揚、好為人師、假大空套,與群眾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無論是宣傳政策還是解釋問題,作為黨員干部要注意方式方法,照顧好老百姓的情緒,坐在同一條板凳上和老百姓交心談心,不與老百姓產生距離感。要多與老百姓拉拉家常,“摸摸棉被暖不暖和,嘗嘗農民家里的水好不好喝,算算鄉親們的收支賬……”用真情打動人心。要少一些“高大上”的冗詞贅句和虛情假意的“花架子”,多一些“接地氣”的淳樸聲音和為民謀利的“真把式”,讓他們把我們當成信得過的“自家人”、靠得住的“貼心人”。說暖民之話、做愛民之事,將“以真心換來真情”這一與民相處方法熟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