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在機關開展調查研究工作研討會上的交流發言材料》,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在機關開展調查研究工作研討會上的交流發言材料》。
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基本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到基層調研是一件好事情,可以接近基層的干部群眾,可以體察民情、了解民意。但在當前實際工作中,仍有少數黨政機關、管理部門、某些領域,調查研究或多存在形式主義的問題。
一、原因分析
一是“踩點式”調研,事前準備、形式主義。領導尚未下到基層之前,機關干部或地方早已經派人把領導想要走的地方走了好幾遍,此舉謂之“踩點”。一名***表示:“面臨重要檢查的時候,我們基層干部就要把領導可能會來的地方都走一遍,事先跟村民打好招呼,作出具體安排來,生怕出問題。”上級部門在被調研單位存在部分被基層單位“牽著走”的情況,看事先選好的點,聽事先教好的話,不僅沒能達到調研的初衷,甚至助長了形式主義。
二是“作秀式”調研,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少數去基層調研的部門領導沒有較好的放下架子、撲下身子,傾聽群眾呼聲,體察群眾情緒,感受群眾疾苦,而是走走套路、做做樣子,沒跟群眾接觸多少、情況沒怎么理解就做結論、下指示。一名***反映,有些領導來基層調研沒有真正的深入農村一線,跟一兩名老百姓簡單聊兩句就匆匆忙忙去下一個點。這種沒有真正深入到群眾中去的調查研究,僅僅是換個地方“發表高見”,不能帶問題回去,沒有有效的起到調研作用。
三是“脫節式”調研,調而不研、回避矛盾。有些部門只注重調研形式,為了完成任務,忽視了為誰調研、為何調研。部分基層同志反映,我們每次都很期待上級調研能夠真正的把我們所解決不了的問題帶回去幫我們解決或者提供解決辦法,但有時候向上反饋了問題卻得不到意見建議。這種調研發現了問題但不能幫助基層解決問題,就等于“不處理、不反饋,只把脈、不開方”,導致調查前后一個樣。
四是“框框式”調研,先入為主、刻舟求劍。有的上級部門帶著框子找例子,帶著論點找論據,把調查研究變成結論的預設。有的上級部門下基層調研時帶著老思想,對基層新轉變、新情況、新創造挖掘不夠。比如,一些***同志下基層調研時以過去的老經驗、老方法指出基層問題,但沒貼合新時代的背景,帶給基層的意見建議不能有效的幫助基層解決問題。調查研究如果是帶著結果找例子或者還停留在原先的思維方式中,束縛在原先的話語體系里,局限于原先的方法上,就不能幫助基層,去解決問題。
二、意見建議
一要從問題出發,號準脈。調查研究的目的是發現和解決問題,各級調研前要結合主責主業,確定調研課題,通過座談交流、談心談話、線上征集、留言等形式,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進行梳理匯總,制定問題清單、項目清單;圍繞調研課題,提前搜集相關背景資料,擬定具體調研方案,在確定調研點位時,要堅持唯實求真,強化問題意識,既安排具有典型性經驗的地區、單位、項目,也要調研自然條件差、工作基礎差、情況復雜困難大、群眾意見比較多的地方,盡量減少主觀因素影響。
二要走群眾路線,察實情。我們黨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調查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在“為民”二字上,下基層調查不僅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入”基層,要轉換角色、走進群眾,了解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幫助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現實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才能真正獲得群眾信任,增進群眾感情,贏得民心民意。
三要重結果運用,促提升。三分調查,七分研究。只調查不研究,調研結果便無法得到升華,只研究不運用,便違背了調研的初衷,失去了調研的意義。為此,要做深做細調研的“后半篇文章”,要用好調查所得的一手資料,精心梳理分析,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由表及里,以點及面,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規律性東西,形成解決問題、促進工作的思路辦法和政策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