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例文】“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研究作戰對手,盯住敵人練兵,是練兵備戰的基本要求。誰了解對手更多一些、更準一些,誰訓練的針對性就更強一些,誰對戰爭勝利的把握就更大一些。制勝未來戰場,只有用作戰對手校正訓練“準星”,始終瞄準對手練硬招,才能保證作戰時全局在胸、處亂不驚、超前應對,奪取主動權。(解放軍報《用對手校正“準星”》)
【典故】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軍形篇》,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釋義】意思是,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在于自己主觀的努力,而敵方是否能被戰勝,取決于敵方自己的失誤,而非我方主觀所能決定。
【賞析】非洲奧蘭治河兩岸有一個奇特現象,河東岸的羚羊每分鐘奔跑的速度比河西岸羚羊快10多米。動物學家研究指出:東岸羚羊之所以跑得速度更快,是因為附近生活著一個狼群!軍事領域是競爭和對抗最為激烈的領域,這種“在對手刺激下變得更加強大”的現象,在軍事領域同樣存在。善于從對手角度看問題,是能打勝仗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囿于自己的思維,依賴自己的習慣,不能看透對手、掌握對手,打贏就是一句空話。劉邦和項羽的垓下之戰,因為劉邦熟悉楚軍的作戰思維,一首歌曲贏得了戰場主動;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較量,也因為毛澤東熟悉蔣介石的用兵習慣,從而贏得酣暢淋漓。相反,入主中原的八旗軍隊對強大的歐洲對手視而不見,做著天朝上國、常勝之師的美夢,操練廢弛、軍紀松散,最終被堅船利炮轟破國門,是歷史留下的慘痛之鑒。軍事領域如此,事業發展也如此。只有“眼睛里永遠有敵人”,緊緊瞄準對手這個靶心,對手執“利矛”、我須練成“金盾”,對手魔高一尺、我須道高一丈,才能保證在未來戰場上全局在胸、處亂不驚、超前應對,確保一旦交手能夠有效應對、戰之必勝。
【用法】主要適用于軍事座談類、形勢分析類講話,側重強調順勢而為,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要善于把握大勢,掌握事情發展的動向,增強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