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在官無當時譽,去后為人所思》,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在官無當時譽,去后為人所思》。
【例文】東晉謝安在淝水之戰中創下以少勝多經典案例,后移鎮廣陵筑新城而居,又于城東北湖上筑起攔水大堤灌溉農田,“隨時蓄泄,歲用豐稔”。后人追思其功績,把他比做周代召公,稱此湖為召伯湖。《晉書》評價謝安此功曰:“在官無當時譽,去后為人所思。”今日邵伯鎮謝安廣場,也是為感念謝安功績而建。可見,顯功潛功并重,尤其是能“計久遠之利”,樂做“無當時譽”之事,才可能留下“不朽之名”。(南京日報《領悟“計久遠之利”,樂做“無當時譽”之事》)
【典故】出自唐代房玄齡等著《晉書·列傳·第四十九章》,溫當北征,會萬病卒,安投箋求歸。尋除吳興太守。在官無當時譽,去后為人所思。頃之征拜侍中,遷吏部尚書、中護軍。
【釋義】意思是,當時在職任上聲譽平常,離開后為大家所思念。
【賞析】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不戚戚于任上就干出驚天政績,不汲汲于馬上就累積顯赫聲名,只問自己為百姓做過什么、能為后代留下什么,甘于“自己栽樹,后人乘涼”。古往今來,這種“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氣度,感動了許多人,也給更多人以啟示。不計當時譽、追尋千秋功,照見一個人的精神境界,體現謀事創業的內在要求。今天,總有一些領導干部急于創造政績,缺乏歷史耐心。有的人奢望成績招之即來,為一己之私便隨意推翻前任規劃;有的熱衷于大呼隆、大場面,做點事生怕別人看不見;有的只講“面子”不看“里子”,不注重細節建設……凡此種種,皆難逃形式主義窠臼,折射著功利主義心態。我們完成一項工作,不僅承接于前人的努力,最終也要接受后來者的檢驗。黃大發一生只為修一渠,歷經三十六載春秋攻克艱難險阻,讓草王壩村村民圓了水之夢;一代代右玉人,數十年播綠不止,書寫了一部感天動地的綠色傳奇。古人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要想做出一番能經受時間考驗的業績,沒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不行,缺乏不服輸、不放棄的精神也不行。即便遭遇挫折、遭到非議,也要百折不撓、排除萬難,這是黨員干部應有的使命擔當,也是真正對歷史負責的態度。
【用法】主要適用于黨校開班講話、作風建設干部大會,側重強調樹立正確政績觀,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干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干出經得起歷史、人民檢驗的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