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志者,學之師也;才者,學之徒也》,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志者,學之師也;才者,學之徒也》。
【例文】“故雖有其才而無其志,亦不能興其功也。志者,學之師也;才者,學之徒也。學者不患才之不瞻(通贍,豐富),而患志之不立。是以為之者億兆,而成之者無幾,故君子必立其志。”在這里,徐干提出了學習中志向與才學關系的重要問題。他認為,志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有的人雖有天賦才學,卻沒有遠大志向,因而還是不能夠建功立業。只有立志于學,堅持不懈,才能學有所成。(前線《讀書“十要”》)
【典故】出自三國徐干《中論·治學》,志者學之師也,才者學之徒也。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立。是以為之者億兆,而成之者無幾,故君子必立志其。
【釋義】意思是,志向是學習的導師,才氣是學習的徒弟。治學的人不必擔心才氣不足,卻要為志向不確立而擔憂。因此,治學的人以億兆數,而學成的人卻沒有多少,因而君子必定要立定志向。
【賞析】中國古代先賢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司馬光、朱熹等,皆是發奮讀書的典范。韋編三絕、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等許多流傳至今的成語,都與古人勤學苦讀有關。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讀書也如此。苦讀是基礎,善讀是關鍵。要讀出成效,也需利其“器”。古代先賢讀書治學的成功之道,不僅在于他們勤奮刻苦,還在于他們善于提煉和總結讀書的經驗與讀書的方法。清代大儒王陽明曾講,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意思是:一個人如果立志成為圣人,就會成為圣人;如果立志成為賢人,就會成為賢人。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向志向邁進的過程,如果一味埋頭苦學、心中卻沒有方向,學習就會成為一種負擔;如果心中立有大志、樹有方向,就會為學習注入動能、增添動力。新時代干部要堅持在學中干、在干中學,把做大學問與做大事有機結合起來,缺什么補什么,在學習中不斷積累邁向成功彼岸的本領,確保學有所得、學有所進。
【用法】主要適用于黨校開班類、年輕干部座談類講話,側重強調學習方法,教育引導干部要學用結合、用以致用,提高學習的效果和質量。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