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利者人之所同嗜,害者人之所同畏》,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利者人之所同嗜,害者人之所同畏》。
【例文】 “利者人之所同嗜,害者人之所同畏。”然利為何物?《墨子·經說上》認為,“利,得是而喜,則是利也”。利,就是人們得到了而歡喜的東西。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提出:然所謂利者,豈必殖貨財之謂?以私滅公,適己自便,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他認為,以私滅公,只要自己方便,不顧他人利益、損害社會利益的行為都是只顧一己之私的利。(解放軍報《凡見利處,便須思患》)
【典故】出自元代許名奎《勸忍百箴·利害忍》,利者人之所同嗜,害者人之所同畏。利為害影,豈不知避!貪小利而忘大害,猶痼疾之難治。
【釋義】意思是,利益是人人都追求的,禍患是人人都畏懼的,利益是禍患的影子,人們卻不知道躲避。往往貪小利而忘大害,仿佛患了頑疾一樣,難以醫治。
【賞析】古人講,“心不可亂,則利至而必知,害至而必察。”公私是一面鏡,能照見黨性的強弱;公私又是一把尺,能丈量覺悟的高低;公私還是一桿秤,能稱出格局的大小。古往今來,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一向是名士廉吏倡導并踐行的為政準則。“一錢太守”劉寵,從百姓臨別贈送的許多錢中挑選一枚作紀念;“二不尚書”范景文,門上大書“不受囑、不受饋”以明心跡;“三湯道臺”湯斌,為政三年,每日三餐以豆腐湯作肴;“四知先生”楊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禮;“五代清郎”袁聿修,為官經歷五個朝代,連一升酒的饋贈都沒有接受過。新時代新征程,廣大黨員干部只有“心底無私”干事業求作為,才能“天地寬”、事業興。公私這道“選擇題”,是黨員干部時時在做、處處面對的現實考題,也是做人為官、修身立德的終身課題。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只有自覺正心修身律己,帶頭做到忠誠干凈擔當,才能配得上共產黨員這個光榮稱號,才能無愧于組織重托、無愧于人民期待。
【用法】主要適用于廉政黨課報告、黨校開班講話,側重強調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要牢記初心使命,堅守為民宗旨,嚴格自我要求,筑牢思想防線。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