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知行知止唯賢者》,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知行知止唯賢者》。
【例文】“知行知止唯賢者。”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也曾告誡世人:“一切人世間的事物——財富、榮譽、權利,甚至快樂、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過這個尺度就會招致毀滅。”凡事皆有度,知止就是要把握好事物的度,在行中止,于止中行,知行知止,知止而行。譬如,歷史上范蠡隱退經商、張良辭漢修道、曾國藩勢盛時裁軍自貶,便是進退有度、行止恰當,故傳為佳話。(北京日報《說知止》)
【典故】出自宋代邵雍《代書寄前洛陽簿陸剛叔秘校》,知行知止唯賢者,能屈能伸是丈夫。歸去可妨趁殘水,三吳還似向時無。
【釋義】意思是,能夠懂得修養德行、達到至善的境界的只有德才兼備的賢惠之人,能夠在不得志時忍耐、得志時施展抱負的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賞析】隋朝大儒王通在《止學》中說:“大智知止,小智惟謀。”意思是,人知道該在什么情況下叫停自己,使自己的欲望或想法切合實際,做法或狀態合乎理性,無疑為智者。《增廣賢文》中講,“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相比知足,想而不能或求而不得時能放下,或許更難。綜觀古今中外歷史上的偉人和英雄,他們的英明偉大,名垂青史,就在于在關鍵時刻,敢于挺身而出,順勢而為,同時,也懂得適可而止,功成身退。張良輔佐劉邦打敗項羽,天下初定,他便托病隱退。在漢初“三杰”中,韓信被殺,蕭何被囚,張良因懂得“知止”,得以保全性命。知行知止,能進能退,善始善終是一種大智慧。特別是面對市場經濟帶來的價值觀念沖擊,黨員干部要增強自律意識,抵得住誘惑、穩得住心神,自覺做到“知行知止”,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
【用法】適用于黨員干部廉政黨課、廉政談話,側重于強調廉潔自律,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自覺加強黨性修養,管得住心、管得住手、管得住腳,始終保持嚴于律己、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公文寫作門戶網站,請認準好筆桿子www.x1762.cn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