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2024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匯報》,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2024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匯報》。
近年來,我市以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為抓手,持續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在提速、增效、優服的同時,厘清審管職責,加強審管聯動,形成審批部門優化審批、主管部門強化監管、執法部門嚴格執法“三駕馬車”齊驅并進的工作格局,實現效率與質量并重、速度與安全同行,以審管新模式跑出高質量發展新速度。
一、厘清審管邊界,守好“責任田”。聚焦審批與監管適度分離改革現狀,自行政許可事項及關聯事項劃轉后,進一步厘清行政審批局與原負責行政許可事項審批的發改、住建等部門職責邊界,行政審批局履行已劃轉行政許可及關聯事項的審批服務職責,對受理過程、審查內容、評審評估、現場勘驗、審批結果負責,主管部門履行已劃轉行政許可及關聯事項的事中事后監管職責。在此基礎上,在全省工建改革領域率先編制并公布《工程建設項目審管互動邊界清單》,實現了審管分離事項的清單化、動態化管理。2022年7月,省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專項小組辦公室印發《關于開展工程建設項目綜合監管試點的指導意見》,以我市審管邊界清單為模板在全省復制推廣。
二、完善聯動機制,建好“防火墻”。強化審批與監管良性互動,建立完善審管聯動信息交流、重點項目審批會商等制度,推進審批監管規范化,扎緊審管銜接制度“籠子”。一是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對因審管分離造成的政策標準不統一、信息推送不暢通等問題,通過文件協商、專題會議研究、定期座談等方式,制定出臺有關政策文件,及時推動問題協調解決。目前已召開專題對接會議10余次,協商解決審管銜接問題20余個。二是建立全周期閉環管理機制。全面梳理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自立項至竣工驗收的49個事項,在事前函詢、事中會商、事后推送三個階段明確互動環節、互動內容、實施路徑,確定聯合會審、聯合踏勘、線上線下信息推送等方式,責任到人到科室,形成政府部門全過程閉環審管。直是建立聯合會商機制。對關系全市產能布局、安全環保的重大投資項目審批,在審批過程中提前引入監管,由市行政審批局牽頭發起部門聯審,既有利于監管部門提前掌握項目進展,又提高了審批行為和結果的嚴謹性、規范性。2021年,“聊城市打造工程建設項目審批聯動新模式”改革成果入選“山東省優化營商環境創新突破行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典型案例”。
三、強化數據賦能,按下“快進鍵”。堅持以數據聯通推動匯聚應用,通過最大化的數據共享,推進審管信息及時互通,提高審管效能。市行政審批局牽頭建設集工作協調、數據認領等功能于一體的審管聯動平臺,與市直36個監管部門及縣(市、區)231個監管部門搭建數據橋梁,完善了審批與監管業務銜接,實現了相關事項在部門之間的信息即享、業務協同。截至目前,平臺自動推送審批信息12500余件次,審批結果、過程信息材料等第一時間到達監管單位,納入監管范疇,實現無縫銜接。主管部門將監管、執法中發現的對影響審批的信息通過平臺發送給審批部門,為審批提供參考依據。審批部門需要征求監管、執法部門意見的也可在線發起,進行在線會商。截至目前,已通過線上發起審批項目會商申請2000余件次,實施聯合現場踏勘230余件次。
四、引入信用監管,亮出“警示牌”。在工程建設領域強化企業信用信息應用,積極推行“信用+”新模式,推動審管聯動平臺與聊城信用平臺對接開發,完成行政檢查、行政處罰信息調用查詢模塊研發,實現信用信息、行政處罰監管信息即時查詢。依托信息系統,建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紅黑名單”制度,強化場景應用,對信用良好的企業,主動啟用告知承諾程序,實現快審快批,有關信用承諾推送至聊城信用網站進行公示。對“黑名單”企業,由主管部門列入重點監管對象,提高監管頻次,增強監管力度,守好安全底線。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