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New article
理論不都是灰色的,理論文章更應色彩斑斕——理論屬性辨析兼談理論文章的寫作要領
2023-10-19“理論不都是灰色的”,也可以說“理論未必都是灰色的”,這是我對很出名的一句話作出的辯駁。原話是“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樹常青”,源于德國作家歌德所作詩劇《浮士德》。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對前半句,我就抱有
如何寫好網評文章?
2023-10-19如何寫好網評文章,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寫好網評文章決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成的,是一個漫長的修煉的過程,需要我們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神。從事網評寫作六年多,我有一些心得體會和大家
文章寫作十二題
2023-10-19怎樣寫文章,這個題目很難講。文無定法,文章之道,有許多是可體會而難以言傳的。何況,寫文章的人各有各的偏好和路數,“文章是自家的好”。因為是同行同業,同甘共苦,我講些個人的零星體會,共十二個題目,長短不一,有些意見,是感想式
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
2023-10-19有人說,“好文章與其說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改出來的”,這話不無道理。如果說寫作是才思奔涌、馳騁縱橫,那么修改則是切磋琢磨、精雕細刻,它是將一件不成熟的作品變為“成品”的最后工序,需要格外的細致和認真。 法國作家福
靠4個關鍵詞,有了這篇經驗文章
2023-10-19總結提煉“順豐洱海模式”有關經驗和做法,在全省范圍內推廣。這樣的文章,標準要求較高,承擔撰寫任務壓力較大,寫不好丟人,寫好丟時間,需下一番功夫,費一番心血。但接受了任務就要全力以赴,用心用力,精雕細刻,力出精品力作。通過
2024研討文章:黨校要進一步做好“理論教育、黨性教育、能力培訓”
2023-10-19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明確了黨校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政治站位,首次創造性地提出了“為黨育才、為黨獻策”的黨校初心,闡明了黨校初心的重大意義和實踐要求,肯定了黨校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主陣地和黨的思想理論戰線的重
下大氣力做好“四篇”文章 推動工作走深走實
2023-10-19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創造性提出了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法治思
老一輩革命家怎樣寫文章 |周恩來怎樣寫文章
2023-10-20周恩來一生心憂百姓、操勞國事,嘔心瀝血、任勞任怨,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所以,他給人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精力超人、才能出眾的實干家、組織家,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其實,周恩來也是
老一輩革命家怎樣寫文章 |劉少奇怎樣寫文章
2023-10-20劉少奇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作為卓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留下了數百萬字的著作和文章,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
老一輩革命家怎樣寫文章 | 毛澤東怎樣寫文章
2023-10-20作為舉世公認的理論大家和文章大家,毛澤東是怎樣寫文章的呢?總體來看,毛澤東喜歡寫生動活潑的文章,討厭枯燥乏味的“八股文”。他的精彩文章多種多樣,寫法也神采各異,不能以一個標準來衡量。僅就毛澤東如何寫理論文章而言,以
文章越改越好的招法②:做減法增加信息密度
2023-10-20上次說到,修改文稿,第一方法是增加內容、填充信息量。 今天,筆者說說第二方法,刪減內容、增加信息密度。 公文寫作的一個要求,就是簡潔,越干凈越好。 對于一篇文稿而言,用最少的字,說清楚最重要的工作要素。 對于一句話而言,用
文章越改越好的招法:做加法增加信息內容
2023-10-20材料都是修改出來的,那么,有什么具體的修改方法呢? 今天,筆者就來說說一種修改方法:做加法增加信息內容。 換句話說,就是要往文稿里增加東西,讓文稿更充實、有料。 怎么加?有4種方法供筆友參考: 1、補充缺項 主要是文稿應當寫,
寫文章要注意“觀世音菩薩”
2023-10-20這是現代國學大師劉文典的創見。有一次,學生在課堂上問:“劉老師,怎樣才能把文章寫好啊?”劉文典回答:“只要注意‘觀世音菩薩’就行了!”學生們不理解,他就解釋道:“‘觀’是要多觀察生活;‘世’是要明白人情世故;‘音’是要講
提高網評文章質量的心得體會
2023-10-20在參加這次培訓之前,專門向網評寫得好的領導合并同事請教,學到了一些方法,這些方法也是我接下來撰寫網評文章的思路方向,在這里向各位領導和奮戰在網評一線的同事們做一個簡單的匯報,不對的地方還請批評指正。我認為要寫出
好文章如何開頭、結尾、首尾呼應?
2023-10-21開頭為引入主題文章的開頭有多種方法。可以先寫時間、地點、環境;可以運用語言,引出人物;可以開門見山,奇句奪目;可以提出問題,引人關注;可以發表議論,直抒胸臆。 不論是以何種方式開頭,都是一個目的:引入主題。 有的政論文則是
網評文章怎么寫!把握這5個字就齊活
2023-10-21隨著融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網評作為一種新興文體,越來越顯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且已成為新聞評論大花園里一朵亮眼的奇葩。那么,如何才能寫好網評文章?在老筆頭看來,須念好“五字經”: 一、立意“新” 就是要以“剖石為玉,淘沙
公文解析: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部長聯合署名文章
2023-10-21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 孫金龍 部長 黃潤秋按:2021年8月6日,《學習時報》刊發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
公文解析: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婁勤儉《求是》雜志署名文章
2023-10-21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方位和基本特征,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開篇點出論點的政策出處及意義作用)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
文章深淺的五個層次——以一篇領導講話稿的修改為例
2023-10-21我們常說寫文章要由淺入深、深入淺出。這個道理多數人都明白,但怎樣是“淺”、怎樣才夠“深”,能說明白的人恐怕不會太多。今天,我突然對這個問題有所悟,趕緊記下來,并往深里挖一挖。我覺得,寫文章的深淺度,可以分為這么5個
想要寫好經驗文章,省委組織部長的這篇文章值得好好研究
2023-10-21公文寫作要求文章要有嚴謹性和邏輯性,在寫作時主要依據“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來構思公文。通常情況下,我們通過以上三部分來布局文章的框架,可以使公文更有邏輯性和嚴謹性。但是,也有一部分文章在應用的時
跟魯迅學修改文章的技巧
2023-10-21文章不厭百回改,千磨萬礪始成金。魯迅先生說:“寫完之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答北斗雜志社問》)又說:“我做完之后,總要看兩遍,自己覺得拗口的,就增刪幾個字,一定要它讀得順口。”(《
文章寫作十二題
2023-10-21怎樣寫文章,這個題目很難講。文無定法,文章之道,有許多是可體會而難以言傳的。何況,寫文章的人各有各的偏好和路數,“文章是自家的好”。因為是同行同業的,同甘共苦,我講些個人的零星體會,共十二個題目,長短不一,有些意見,是感想
堅持“四統一”寫出高質量文章
2023-10-21當文字表述能力到達一定程度后,文章質量層次的差別更大地體現在思維層次上。因為公文寫作不同于文學創作,很多時候再賞心悅目的華麗詞藻不如管用到位的樸實語言。在此前提下,思想性、前瞻性、指導性、針對性就顯得尤為重
文章結構架設要點
2023-10-21架設結構,其要點是:找出重點,理出層次,排出順序,使文章脈絡清晰,思路貫通,布局嚴謹,銜接緊密,層次清楚,段落完整,重點突出,自成一個緊湊精干的有機體系。找出重點就是對文章的題材進行整體把握和合理分配,明確詳寫的方面,突出重點的
寫文章如何做到“小切口、大格局、有支撐”
2023-10-22標題上這句話,是在一次參加政協的會議時,聽政協主席總結的三句真言。對寫材料的人來說,對于經常需要講話、匯報、表態、發言的各級領導干部來說,尤其是對新入職的年輕人來說,這三句真言,記住了,好使,管用。在政協這次會議上,詳
2024研討文章:第二批主題教育當合“圍”成“勢”
2023-10-22近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強調,要總結好第一批主題教育有效做法和成功經驗,把第二批主題教育科學謀劃好精心組織好。廣大黨員干部要緊扣“學思想
2024研討文章:承前啟后 寫好主題教育“后半篇文章”
2023-10-22近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召開。會議強調,要總結好第一批主題教育有效做法和成功經驗,把第二批主題教育科學謀劃好精心組織好,確保主題教育取得實效。開展第二批
2024研討文章:大力弘揚大慶精神凝聚干事創業的磅礴偉力
2023-10-23六十多年前,老一輩的創業者們披荊斬棘、眾志成城,在亙古荒原上建成我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豎起了一座催人奮進的精神豐碑。六十多年來,一代代奮斗者接力前行、奮勇爭先,不斷書寫新的奇跡。大慶精神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
吸引人 方便看 好理解 記得住 ——例談文章標題的標準體系
2023-10-24好標題就應讓人記得住、易傳播。但在寫作實踐中,這個道理更多地適用于大標題或主題的提煉,不是每一組小標題都要以此為標準的,否則很多文章就沒法寫了。公文以實用為第一,從這個意義上說,標題必須見內容,標題最好見觀點。能
理論不都是灰色的,理論文章更應色彩斑斕——理論屬性辨析兼談理論文章的寫作要領
2023-10-25“理論不都是灰色的”,也可以說“理論未必都是灰色的”,這是我對很出名的一句話作出的辯駁。原話是“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樹常青”,源于德國作家歌德所作詩劇《浮士德》。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對前半句,我就抱有
Ho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