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例文】“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從孔子的“富之教之”,到朱熹的“新民”思想、王陽明的“親民”思想,再到顧炎武的“厚民生,強國勢”,歷史上諸家學說都推崇“民為邦本”的思想。(中國紀檢監察報《民為邦本》)
【典故】出自戰國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節》,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釋義】意思是,執政者如果以順應民眾的快樂為快樂,民眾就會為執政者的快樂而快樂;如果把民眾的憂苦當做自己的憂苦,民眾也會為執政者的憂苦而憂苦。
【賞析】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寶貴的治國經驗可資借鑒,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以民為本。唐朝初期,宰相魏征屢次諫言,他就明確說:“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圣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唐太宗君臣從隋朝覆亡的歷史中汲取教訓,深刻認識到君民關系的本質,透徹理解“載舟覆舟”的辯證思想,從而成就了著名的“貞觀之治”,也為唐朝的強盛奠定了基礎。仁政愛民是儒家的政治主張,施行仁政就要“為政以德”。孔子說“政者,正也”,為政者修養自身,才能以自身的“正”引領天下的“正”,才能“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孟子認為“民事不可緩也”,所以他提倡重民本,施仁政,“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仁者無敵,所以要“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與百姓同呼吸、共命運,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解百姓所難,則“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踏上新征程,廣大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宗旨意識,主動把握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在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的過程中站穩群眾立場、樹立群眾觀點、把握群眾方法、增進群眾感情,以改善民生的實際成效得民心聚民力。
【用法】主要適用于作風建設類講話,側重強調宗旨意識,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堅持人民至上,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