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例文】在黨性修養中堅定斗爭意志。“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勇于擔當、敢于斗爭需要無私的品格和無畏的精神。無私者無畏,無畏方肯擔當、能斗爭。韋拔群、陳洪濤等革命先烈舍身取義,吳天來、莫振高等先進典型舍小我顧大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黨員干部前仆后繼。(當代廣西《年輕干部要堅定斗爭意志增強斗爭本領》)
【典故】出自唐代王維《少年行四首》,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一身能臂兩雕弧,虜騎千群只似無。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釋義】意思是,才從軍便作漢朝的羽林郎,一開始就隨將軍鏖戰漁陽。誰知道不能去邊關的痛苦,縱然戰死還留下俠骨芬芳。一個人就能拉開兩張雕弓,敵騎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偏坐金鞍上從容調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敵酋無法逃生。
【賞析】王維的組詩《少年行》,塑造了武藝超群、為國奮戰沙場的熱血男兒形象。全詩雄渾豪邁、器宇軒昂,特別是“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兩句,以“苦”和“香”直抒胸臆、點化詩魂、彰顯情志,給人以直面苦樂與生死的強烈心靈震撼。維的邊塞詩作,在表現戍邊人以身許國、建功疆場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上,有著獨到而精彩的藝術開掘。品讀王維的邊塞詩,那一幅幅邊關壯景激蕩著對大好河山的摯愛之情,一個個戍邊人物凝聚著舍身報國的忠烈之志,帶給人們對民族精神的感悟和熏陶。如今的軍營雖不能效仿霍去病17歲率800輕騎深入漠南驅逐匈奴,但同樣可以鍛煉頑強的意志品質、過硬的能力素質;即使沒有機會吟唱“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也能以現代軍人的方式,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梁之才。男兒應是危重行,在最好的青春年華參軍報國,成就青春夢想,這是多么瀟灑快意的人生。
【用法】主要適用于征兵動員類講話、年輕干部黨課類講話,側重強調家國情懷,教育引導廣大青年永葆愛國之心、報國之志,積極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