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又長又腫的文章,領導如何會喜歡?》,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又長又腫的文章,領導如何會喜歡?》。
改文風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領導喜歡短、實、新的材料。要想把文章寫的又短又好,的確不是一件容易事。古人做詩“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都是反復推敲和斟酌,直到滿意為止。人不是生來就會寫文章,除了要下苦功夫、笨功夫、硬功夫來多讀多寫、勤學好問、收集素材、善于總結外,有些帶有共性的問題還是有必要引起注意的。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寫文章貴精不貴多。如果我們寫文章不求精品,而是企圖魚目混珠,那就只能會使自己慣用的“拙作”謙辭一再變成讓人討厭的現實。記得我的初中語文教師對我講,寫文章要像古代演戲一樣,一招一式,皆有講究,要反復打摩,精益求精;要像織錦和畫畫一樣,寫得光華燦爛,讓人美不勝收。一句話,就是非出精品不可,不要粗制濫造,浪費精力和紙張。每當想起恩師的教誨,感到字字千鈞。事以簡為上,言以簡為當。把文章寫得又短又好,榜樣也是有的。魯迅先生的文章大都極其簡潔。他說:“寫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古今中外一切佳作莫不經歷一翻“刪繁就簡”的磨礪之功。老子以5000字的《道德經》成為道家鼻祖,周敦頤以一篇不足300字的《太極圖說》和一篇不足3000字的《通書》奠定理學基石。119字的《愛蓮說》、322字的《岳陽樓記》、324字的《蘭亭序集》、717字的《騰王閣序》等一大批短文字字珠璣,意蘊深長。可以說,一篇文章就是作者精神境界和綜合素質的最好詮釋。在國外,泰坦尼克號遇難事件,合眾國際社的消息僅700來字,但消息對沉船原因、現場情景、背景材料、生還者自述等都寫得清清楚楚,沒有一句廢話,不愧為百年新聞佳作;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吸引著全球影迷,大會明確規定獲獎者講話時間不得超過45秒種。一旦超過便紅燈警告,樂隊也奏起《請君下臺》的樂曲。喜劇大師卓別林1917年獲得奧期卡榮譽,他以一句“此刻,言語是多么多余,多么無力”的致辭,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情,征服了觀眾。現在很多領導講話上來就是“為了進一步……”,一圈下來,才說主題,鋪墊太多了。有些講話則不然,上來就是“現在開會,今天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或者是表態發言時,不找理由,不談借口,上來就說“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本次會議精神,具體講做到三條。第一,……”這些領導好像是練過“截拳道”,快速、有力,不玩虛的。看看《入黨誓詞》,第一句開宗明義就是“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叫亮觀點。如果入黨誓詞是一篇可以自由發揮的命題文章,相信不少人會寫成“為了進一步端正思想認識,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崇高追求,我宣誓……”如此長而繞,就算不得好文章了。有位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大作經常見于報端的朋友告訴我,要想把文章寫得又短又好,除了要注意思想性和邏輯性外,還要特別注意錘煉語言,懂得語言藝術,概括起來,其實就是四句話:要用首長語言,大氣磅礴,高屋建瓴;要用群眾語言,通俗易懂,生活氣息濃厚;要用標題語言,高度概括,精煉醒目;要用內參語言,規范嚴謹,無懈可擊。見我仍疑惑,朋友送我四個字:厚積薄發。厚積而薄發,是大文豪蘇軾首先提出的,周恩來總理將其闡發為“長期積累,偶然得之”。歷代登上創作高峰的名家大師,都是厚積薄發的信奉者、實踐者、倡導者。厚積,言其多,但不是為多而多,而是為了多中求少,為了提煉和濃縮。薄發,言其少,但不是單純的量少,而是化多為少,以少總多,就像塔之尖、斧之刃、山之峰。厚積為了薄發,薄發要求厚積;厚積乃薄發之基礎,薄發是厚積之精華。丘吉爾被譽為20世紀八大演說家之一。有一次,一位演講愛好者問他:“如果你做兩分鐘時間演講,需要多少時間準備?”他說:“半個月。”“如果你做5分鐘的演講,需要準備多久?”“一星期”。“那么要你做一個小時的演講呢?”“現在就可以開始。”丘吉爾真幽默,長篇大論的人無須準備,信口開河就得了,講到哪算哪。我們知道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底蘊是非常深厚的,他善于用極其凝煉、高度概括的話語提綱挈領、大開大合。比如他在參加“復興之路”展覽時,把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用三句詩詞作了高度凝煉的描述和概括,昨天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今天是“人間正道是滄桑”,明天是“長風破浪會有時”,大氣磅礴、氣勢恢宏。這種氣勢還常常體現在對事物規律和本質的揭示、把握上,又比如,他深刻地指出改革開放的30多年,大體每10年是一個段落,每一個段落又有一個共同特點:開頭都充滿機遇挑戰或危機,之后又轉危為安,這就是對規律的總結。他還善于用一些高度凝煉的幾個字或關鍵詞,把思想濃縮其中,讓人能聽懂、能明白、能記住。文章貴短,難在“有骨而不顯露,有肉而不碩贅,有神而不鋒芒”,胡喬木同志曾被譽為我們“黨內第一支筆”,他曾從文章的功能出發,從受眾的角度考慮,提出了衡量文章是否為精品佳作的三個審美標準:要吸引人看得下去;要使人能看得懂;要能說服人、打動人。這對于我們廣大筆者來說,是很有指導意義的。把文章寫得又短又好,歷來為人們所樂道。莎士比亞說過:“簡潔是智慧的結晶,冗 長是膚淺的藻飾。”契訶夫也說:“寫得有才華,就是寫得短。”列寧講得更絕,“要用電報的方式”寫報告、簡報,減少長文繁文,違者撤職。毛主席則痛斥黨八股是“懶婆娘的裹腳,又臭又長。”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也直指“會議多,文章太長,講話也太長”的現象。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聽到刑部主事茹太素17000余字的上書,到了6000多字還沒見入正題,就下令把茹太素打了一頓。清乾隆皇帝在“上諭”中曾寫道:“嗣后鄉會試,及學臣取士,每篇均以七百字為率,違者不錄。”例如某省里的領導去市里調研,想聽聽縣區的同志的想法。通知發下去,等到反饋材料都上來了,發現量很足,少的也有八九頁紙,但面面俱到,問題好像都說到了,又好像沒說到點子上,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單位的主要領導不滿意,于是提出一家就談一件事,談出觀點來。材料再上來,每家四頁紙,事情不重復,觀點不重復,條分縷析的,后來會議的效果就很好。其實,內容短的關鍵就是要有觀點。沒有觀點,說得越長,聽的人越困惑;有了好的觀點,即便是點到為止,也能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事實上長風都是慣出來的。要是長了就挨板子,長了就不錄用,長了就“請君下臺”,長風豈能久乎?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又長又腫的文章,領導如何會喜歡?.docx》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