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工人身份與干部身份的區別》,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工人身份與干部身份的區別》。
平常我們管理檔案,有干部身份,也有工人身份。但相信很多干部知道有區分,但卻不清楚為啥要區分干部身份和工人身份,而且不知道如何區分干部身份。尤其是近些年來,干部身份已經漸漸淡化,大部分干部只清楚退休后退休工資略有差別,但是卻不清楚還有其他影響,今天我們簡單聊聊干部身份和工人身份區別。
干部身份的由來
干部身份是指通過人事組織部門辦理吸收、錄用干部審批等手續在黨和國家機關、軍隊、人民團體、科學、文化等部門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中擔任一定領導工作或管理工作的體制內公職人員所具有的干部編制身份。(科普一下,干部一詞,不是我們獨創的哦,是外來詞)。
計劃經濟時代正常從業人員分三種身份:農民、工人、干部。農民歸農業部管理,工人歸勞動局管理,而干部歸人事局管理。通過向勞動部門申請辦理招工(就業)手續后具備工人身份,通過人事組織部門辦理吸收、錄用干部手續后具備干部身份。早期,我國還是實行計劃經濟,祖輩,父輩的許多工作都是包分配的,包分配,那就是等于吃皇糧了。那怎么樣才算是吃皇糧的呢?得有個區分,那就以干部身份來定,有了干部身份,那你就是是吃皇糧的了,有了鐵飯碗了。因此那個年代許多人都希望擁有干部身份。而擁有干部身份的一個途徑就是上學,中專、大專、大學畢業后,就分配至國家單位,成為一名干部。
干部身份的變化
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大中專院校擴招了,不再包分配,干部身份作用也就越來越弱。但是我們判斷干部身份還是有依據可循的,那就是轉正定級表和派遣證。我們只需要翻開個人檔案,只要有轉正定級表和派遣證(報到證),那就是干部身份,但是2016年人社部出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簡化優化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服務的通知》(人社廳發〔2016〕75號)文件,明確“為簡化辦事環節和手續,今后檔案管理服務機構對初次就業的流動人員不再辦理轉正定級手續,與干部身份的認定不再有關系。那怎么判斷干部身份呢?
在這里分享一個小秘訣,就是看工資表,早期的工資表,看看當初單位是按工人給你發工資,還是干部身份發工資。
其實一直以來,干部身份和工人身份,區別都不大,大家比較關心的是退休的時間,但是只針對女性,女工人可在50歲退休,女干部55歲,但是對于男干部,并沒區別,統一是60歲,尤其是延遲退休后,大家的區別更小了。
附:干部身份的來源 1、國家計劃內的大中專畢業生(以報到證為標志,包括計劃內統招、定向、自費、委培,但2016年起流動人員不必再辦理轉正定級手續); 2、2001年以前經地市級政府人事部門批準錄用為國家干部的人員(以“錄用干部審批表”為標志); 3、軍隊轉業干部(以軍隊任職/轉干材料以及“軍隊轉業干部審批表”為標志); 4、解放前參加革命的擔任干部職務的人員(以相關檔案材料為標志); 5、解放初自然形成的干部(以任職材料為標志); 6、經公務員考試錄用為公務員的原不具備干部身份的人員(以“公務員錄用審批表”為標志); 7、被轉為公辦的原民辦教師(以民辦轉公辦審批表為標志); 8、70年代末經地方革命委員會批準招錄的教師(以教師錄用審批表為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