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讀書的4個誤區》,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讀書的4個誤區》。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學習、不讀書,則個人難有作為,國家難有前景。特別是在知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今天,競爭日趨激烈,適應社會、創造價值,知識是基礎、讀書是途徑,道理自不必說。讀書當然是要講究方法的。方法正確,才會效率高、效果好、加快進步;反之,則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耗費時間。除了專門的學校教育,就社會層面來說,在讀書學習中還有一些誤區,理當引起注意。一是舍本求末,不讀原文原著。優秀的文章、著作,相應地能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引發熱議,相關的評論、看法、爭議也會很多。只有仔細讀過才能把握要義,吸收營養,才能參與討論,評論長短。在閱讀原文原著時,還應當防止先入為主,心態平和地獨立感受和思考。既不預帶光環,也不刻意挑剔。要從不同的視角來分析,客觀理性地思考和梳理其優劣,反復閱讀,讀懂讀透,真正看清廬山真面目。這才是正確的學習態度,才能真正獲得教益。而一些人卻是沒有仔細閱讀原作,或是倉促翻了幾頁,就妄下結論,輕易肯定和否定,這是一種很不好的讀書方法。對于歷史已經證明確實是優秀的書籍,也要通過反復閱讀真正學懂弄通,不要囫圇吞棗、盲目崇拜。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毛主席勸許世友讀《紅樓夢》要看五遍才有發言權。讀書要泛讀、博覽,更要精讀。即便是從專業學術的角度講,任何行業、系統都有自己的典籍著述,對此不下功夫認真研讀,決然不會成為真正的內行,也難以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創新。不想在源頭上用功夫,只是看輔導材料,聽別人評說,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定然不是正確的讀書方法。二是碎片讀取,知識零亂。看似經常翻書、看報,瀏覽電子書籍,閱讀的時間也不算少,實則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把大量時間消耗在“吃零食”“喝雞湯”上面,跟著別人的觀點嚼饃頭,踩著別人的腳步跟風頭。這樣做,必然是獲取的知識零散、雜亂,形不成體系,找不到關聯,莫衷一是,也難以牢固記憶,轉身即忘。讀書學習的碎片化,弱化了對相關知識系統地學習理解,沒有了學習的緊迫感,強化記憶的必需過程被省略,自然難以在頭腦中儲存下來,轉化為分析判斷能力,應當注意克服和糾正。讀書應當大致有個計劃,讀什么、讀多久、需要把握哪些重點,都要做到心中有數,不能信馬由韁、魚龍混雜、撿到籃里都是菜。讀書時間上也要努力做到持之以恒,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把路途、班后、工余等時間利用起來,連珠成線,將碎片連成“整片”。比如早就提倡的“每天讀書一小時”,開展全民閱讀等方法,就很值得借鑒,能夠積跬步成千里。三是重電子,輕紙質。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普及,使電子閱讀瀏覽進入了全新的時代。鴻篇巨制、文獻典籍、詩詞歌賦、天文地理,可以說包羅萬象。只要你能想到,都可在電子閱覽中查詢,省時省力。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達到極端時就成了雙刃劍。電子閱讀的方便,極大地壓縮了對知識的探究空間,減省了多角度思考的過程。輕易到手的答案,會導致對知識探究的松懈和懶惰。過去講“買書不如借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映的是獲取知識的緊迫感和苦累付出。因為正視而用心,因為不易而強化了理解和記憶。有了電子查詢,便不想再下那么多功夫,這確實是對讀書學習的危害。付出少了,收獲當然就少。電子閱讀肯定不能代替紙質閱讀。閱讀過程中的圈點批注、勾畫連線、對比辨別,電子書軟件開發再精細,也難與紙質書相媲美,更有網絡、電源、資費等方面的制約。應當把二者結合起來,用其長處,達到提高效率、增強效果的目的。四是懶得動筆,讀寫脫節。通過讀書學習知識,掌握技藝,提高能力,讀的方法也不只是看看、翻翻,還應當寫寫、畫畫。俗語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思考、疑問、驚嘆等隨時標注于書頁,寫成心得體會,或撰寫成研究成果,這是把書本知識更好地吸收消化必不可少的途徑,是知識上升為觀點、轉化為能力的必然要求。書山有路勤為徑,“勤”的內涵就包括讀、寫、思、用等方面。真正的名人、學者是靠成果來體現的,而成果離不開歸納總結的文字,離不開論文、論著來表現。通過寫的需求,又激發讀的迫切,加深讀的力度和強度。讀與寫融為一體,難以分割,學習思考,提煉加工,創造成果,才能達到讀書的目的。讀書必須動筆,讀寫結合,才能層層深入。要讀進去,還要寫出來。書開兩扇門,個中有乾坤。沒有人能夠否認讀書的作用。讀書的方法多種多樣,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關鍵是要真正熱愛讀書,真正用功讀書,避免走入誤區,盡量少走彎路,方可達到理想的彼岸。
《讀書的4個誤區.docx》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