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黨課: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黨課: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
黨課: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
同志們:
黨性是一個政黨固有的本質特性,也是一個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黨性教育是促使黨的本質規定內化為黨員個體素養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關于“強黨性”,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共產黨人的‘心學’”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個新的重大理論概念和重大實踐命題,2015年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隨后在多次講話中提及,并寫入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公報和黨性教育教材。把黨性教育、黨性修養這個共產黨人的“靈魂”,以“心學”這一富有中華傳統文化意蘊的詞匯來表述,是習近平總書記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形成的思想理論創新成果,充分顯示了習近平總書記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式現代化所具有的強烈的中華文化自信和深厚的人文哲學素養,也指出了共產黨人修煉黨性的方法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和底蘊的;同時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剔除了傳統“心學”一些唯心主義的成分,保留它強調修身之要的精華成分,在批判性繼承中實現了對傳統“心學”質的改造和升華。借此機會,由我為大家作一堂黨課報告,與同志們共同交流。
一、如何理解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的“心學”
文化的特質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人們心田播撒種子,從內到外自覺萌生意識動力、產生行為。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非常注重正心修德,追求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其思想源頭可推溯到先秦的子思、孟子。一千多年后,北宋程顥正式發端,南宋陸九淵后繼發展,明代王陽明集其大成。其主要內容是圍繞“學以做圣人”這一儒家人生目標,系統地闡發了一整套本體論、認識論、修養論;回答了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什么,修成這一理想人格的哲學依據、實踐路徑是什么,提出了“養浩然之氣”“正心誠意”“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格言,都強調修“心”對人的言行、對人生境界及對社會秩序的主導和提升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充分借鑒儒家心學的優秀基因,特別是注重從中汲取修身理政的智慧,多次在不同場合引用、闡發傳統哲學理念。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引用儒家經典著作《大學》的開篇論述,深情地講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這代人自小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引用《大學》的經典論述,指出,“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2023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引用了《孟子》中的千年古訓,要求黨員領導干部“堅持黨性黨風黨紀一起抓,從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黨性覺悟,增強拒腐防變能力,涵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引用了北宋理學家張載響徹古今的“橫渠四句”,指出“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尤其對陽明心學研究頗深,2015年在參加全國兩會討論時指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知行合一”理念,講到這次主題教育的根本任務時,重點強調要“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
…… 此處隱藏1994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