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知止常止,終身不恥》,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例文】“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古時,許衡不吃路邊梨、包拯不持一硯歸、張伯行不取民之脂膏,是一種“止”。在我們黨內,楊善洲不為私用權、楊業功不收一張宣紙,也是一種“止”。正是這樣的“止”,體現了他們強大的意志力、自制力,也讓他們成為一名一心為公、一身正氣、一塵不染的人。(中國紀檢監察報《保持清醒 善于知止》)
【典故】出自清代金纓《格言聯璧》,作踐五谷,非有奇禍,必有奇窮。 愛惜只字,不但顯榮,亦當延壽。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形之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聲之平,不求響之和而響自和。德之崇,不求名之遠而名自遠。
【釋義】意思是,留有余地,適可而止,一輩子也不會蒙受羞恥。
【賞析】《大學》開篇講到:“知止而后有定”。知止,就是要明底線,知道人生該在哪里止步。縱觀古今中外歷史上的偉人和英雄,他們的英明偉大,名垂青史,莫不是在關鍵時刻、緊要關頭,敢于挺身而出,順勢而為。同時,也懂得適可而止,功成身退。陜西漢中張良廟里,有兩塊石碑。其一刻:“送秦一椎”、“辭漢萬戶”八個大字。另一刻“知止”二字。兩塊碑合起來,其實是一副很有哲理的對聯。張良輔佐劉邦打敗項羽,天下初定,他便托病隱退。在漢初“三杰”中,韓信被殺,蕭何被囚,張良因懂得“知足知止”,得以保全性命、善始善終,避免了許多人無法逃脫的“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遭遇。面對各種誘惑,黨員干部要謹防貪念貪欲,無論什么情況下都要把握住自己,潔身自好,廉潔自律,既不要干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蠢事,更不能“一步錯”后因“不知止”而發展為“步步錯”,徹底毀了自己。
【用法】主要適用于廉政黨課報告、警示教育講話,側重強調廉潔自律,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要堅守底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維護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