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
【例文】名節何以有如此強的穿透力?關鍵就在于它以高潔養心、以信念養性。有之則身雖處貧困逆境而不卑賤,雖立風雨之中而安身立命如山。因此,古人稱節操若“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是“不拔之基也”,凡君子志士“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從壯志難酬、憤然投江的屈原,到胸懷天下、精忠報國的岳飛;從堅忍不屈、秉持漢節的蘇武,到拒絕勸降、視死如歸的文天祥,更以報國之大義情懷而德音流百世、英名垂青史。(人民日報《名節如璧不可污》)
【典故】出自宋代歐陽修《朋黨論》,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釋義】意思是,君子就不是這樣:他們堅持的是道義,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節。
【賞析】“士崇名節道方興”。明朝名臣于謙在《靜夜思》中寫道:“豪華一去難再得,壯氣銷沉土一丘。但令名節不墮地,身外區區安用求。”大意是,富貴失去了固然難以再得到,但如果人的壯志消失了,雖生猶死。只要能保持名節,其他一切都不足計較。常令名節不墮地,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崇尚名節歷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亦為滋養民族靈魂的厚德文化。先輩英烈尤重名節,在革命實踐中不斷豐富著名節的底蘊,傳遞著名節的溫度,把名節熔鑄成特有的政治品格。甘肅早期革命領導人之一王孝錫,浴血播火,“我的主義,驅使我不能一刻停留”,在通往刑場的路上,身上被劊子手砍得遍體鱗傷,仍高呼“共產黨萬歲”。抗日英雄趙伊坪,在與日軍激戰時落入魔掌,雖然遭到嚴刑拷打,依然英勇頑強,“我寧可站著死,不低高貴頭”,直至被敵人放火燒死。新中國成立初期,錢學森被美國以莫須有的罪名非法扣留5年,期間他不為迫害所懼,不為利誘所惑,心心念念沖破藩籬歸故國,最終為黨的事業奉獻一生……這些人用噴涌的鮮血、無畏的勇氣鑄就的名節,氣貫長虹、光照日月,成為黨史軍史中鮮亮的底色。新的征程上,廣大黨員干部要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像珍視生命一樣珍視名節,切實發揮好示范帶頭作用。
【用法】主要適用于廉政黨課報告、警示教育講話,側重強調黨性修養,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嚴以律己,堅守道義、履行中信、珍惜名節,維護共產黨員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