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清則近醇,淡則存真》,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清則近醇,淡則存真》。
【例文】“清則近醇,淡則存真”是一種境界。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如何對待“清淡”二字,是檢驗其黨性修養的試金石。老紅軍戰士王汝申,轉業后拒絕了組織為他安排的縣長或區長職務,扎根深山老林大半輩子不肯挪窩,到老不改粗衣糲食之本色;“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放棄美國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到祖國,投身科研,甘守清貧,在他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中國紀檢監察報《清則近醇 淡則存真》)
【典故】出自清代美食家李漁,饌之美,在于清淡,清則近醇,淡則存真。味濃則真味常為他物所奪,失其本性。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氣清、胃暢、少病。五味之于五臟各有所宜。
【釋義】意思是,清近純正,淡乃真實,清淡實為飲食之本味。
【賞析】蘇東坡說過“寄至味于淡泊”,孟子亦云“養心莫善于寡欲”。 據《江南通志》記載:明代王質在成都任布政使右參政之職時,自奉儉約,克己濟民,曾于官舍的閑荒地上開園種菜,平日飲食清淡,“晨昏一蔬,未常有厭”。王質到各地察看民情,為了不給百姓增加負擔,“每行郡邑不食肉,惟啖青菜,蜀人呼為青菜王”。《太和縣志》中記載:王質因父喪回太和守孝期間,一位同僚看見王質家境貧寒,便令知縣饋送絹帛米肉作為挽奠禮品。王質力辭不受:“我怎能接受家鄉百姓的脂膏呢?”正所謂“萬味無如淡味長”,甘于清淡,嚼得菜根,能令人神爽、氣清、少病,得安穩長久。若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就能擺脫了物欲的羈絆,思想變得純粹、頭腦變得清醒,以實心行實政,則可功成事立。面對紅塵喧囂,面對繁華誘惑,用一份平靜與從容來面對生活,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在人生旅途上,少一份圓滑世故,便多一份清純典雅;少一份對功名利祿的執著,便多一份坦然自在。黨員干部代表黨的形象,要時刻常思貪欲之害、常棄非分之想,做到心清意凈、淡泊明志,把個人得失看輕、把黨的事業看重,維護好清正廉潔的良好形象。
【用法】主要適用于廉政報告、座談講話,側重強調廉潔自律,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要正確對待名利,保持淡泊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