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目能見物,而不能見吾之面,假于鏡而見焉》,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目能見物,而不能見吾之面,假于鏡而見焉》。
【例文】“目能見物,而不能見吾之面,假于鏡而見焉。”以他人為鏡,有了他人的意見和提醒,自己就可眼明心亮,少犯錯誤。反之,如果丟掉了這面“鏡子”,自命不凡,就可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有錢難買反對自己意見的人”。旁觀者的批評,是人生道路的“羅盤針”、提升自我的“催化劑”,是驚醒“夢中人”、喚醒“迷途客”的法寶。“和風細雨”不一定管用,“疾風驟雨”最為解渴。愈是帶著辣味的批評,愈能發揮“出出汗、紅紅臉、排排毒”的功效。(內蒙古日報《涵養樂見己失的境界》)
【典故】出自清代錢大昕《潛研堂文集 鏡喻》,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烏在其為明也?目能見物,而不能見吾之面,假于鏡而見焉。鏡之貴,不知目;鏡不求于目,而目轉求于鏡。
【釋義】意思是,人的臉部五官中沒有比眼睛更明亮的。但是臉上有黑點,眼睛卻看不到,為何認為它是最明亮的呢?眼睛能看到物體,卻不能看見自己的臉,要借助于鏡子來才能看見。
【賞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短短幾句話,總結了三種鏡子——銅鏡、古鏡、人鏡,闡述了三種功能——“正衣冠”、“見興替”、“知得失”。初唐時的魏征正是唐太宗李世民不可須臾分開的“人鏡”,李世民曾說:“征箴規朕失,不可一日離左右。”李世民的虛懷若谷,魏征的面折廷爭,二者的結合是成就“貞觀之治”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魏征死后,李世民才會痛心地說:“魏征歿,朕亡一鏡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一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其主旨是,鄒忌勸齊王廣開言路,實行開明政治,談的都是治國安邦的大道理。不過,他向齊王提建議的方式,卻是以“人鏡”來取譬設喻。以人為鏡,首先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要把別人的評價當做反思自己的鏡子,多角度全方位認識自己,在傾聽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不斷進步。
【用法】主要適用于組織生活類講話,側重強調批評與自我批評,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要聽真話、納錚言,以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的態度,善于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不斷提高自身的修為與格局。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