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
【例文】在“心態”上下功夫。“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事件越是緊急,處置的時候越不能“眼迷”“手抖”“腿軟”。在高負荷、高壓力的狀態下要冷靜研判風險態勢,正確化解風險。通過在“精準拆彈”實戰中反復磨礪,錘煉面對復雜局面的心理承受力,真正做到遇險不慌、泰然處之。關鍵時刻以非常的見識膽識,迅速反應、果斷決策,才能避免出現“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窘境,才能抓住時機、攻堅克難,使事態得到迅速穩定,化危為機。(學習時報《領導干部要學會“精準拆彈”》)
【典故】出自戰國墨子《墨子·第五章 七患》,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城郭不備完,不可以自守;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是若慶忌無去之心,不能輕出。
【釋義】意思是,所以,糧倉中沒有預備糧,就不能防備兇年饑荒;兵庫中沒有武器,即使自己有義也不能去討伐無義;內外城池若不完備,不可以自行防守;心中沒有戒備之心,就不能應付突然的變故。這就好像慶忌沒有逐走要離之意,就不可輕出致死。強調預見性的重要性。
【賞析】新的征程已開局起步,當前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又更近一步,然而越是到關鍵時刻,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越是會接踵而至、密集出現。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底線思維和憂患意識,是一種強烈的危機感、使命感,也是我們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寶貴經驗。彩虹和風雨共生,機遇與挑戰并存,這是亙古不變的辯證法則。凡事從最壞處準備,才能爭取最好的結果。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廣大黨員干部作為新征程上的中堅力量,當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警覺、“響鼓必用重錘敲”的果敢,時刻保持本領恐慌,以及“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修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智慧,保持“亂云飛渡仍從容”的定力和自信,推動各項事業行穩致遠。
【用法】側重強調黨校開班講話、形勢分析會議講話,側重強調底線思維,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要增強憂患意識,提高工作的預見性,掌握工作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