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寫材料用典】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寫材料用典】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
【例文】“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黨員干部要認識到,“批評和自我批評是一劑良藥,是對同志、對自己的真正愛護”。一方面,要聽得進逆耳良言,正確對待、虛心接受基層的批評意見和建議,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另一方面,要有容人容事之心,對別人的批評心胸開闊、謙遜友好,并把它作為是對自己的關心愛護來看待,不氣不怨、不心生不滿,始終以平常心、感恩心對待。(解放軍報《練好善聽基本功》)
【典故】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釋義】意思是,一個人如果能常聽一些不中聽的話,心里經常想一些不順心的事,這才是敦品勵德、修身養性的好方法。
【賞析】俗話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人們聽到忠告諫言,往往心懷不平。《呂氏春秋》記載:齊桓公、管仲、鮑叔牙、寧戚四人飲酒,至酣時,桓公要求鮑叔牙為自己敬酒。叔牙奉杯而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于魯也,使寧戚毋忘其飯牛而居于車下。”齊桓公自然忘不了自己在莒國逃亡的情景,急避席而向其拜曰:“寡人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則齊國之社稷幸于不殆矣。”在齊桓公的威壓面前,鮑叔牙沒有惜祿而不諫,沒有畏威而不言,及時給其提了醒。好在當時,齊桓公能夠信忠納諫,知錯即改,在史書中傳為佳話。毛澤東同志曾說過:“群眾發牢騷,有意見,說明我們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不管多忙,總會抽出時間親自閱讀群眾的來信,對信中提出的一些重要問題或合理要求,還要記錄下來,甚至親自回信;1961年,劉少奇同志帶隊到湖南農村調研,特意叮囑調查組成員:“要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讓群眾把心里話講出來,好話壞話都要聽,哪怕是罵我們的話。”好筆桿子網www.x1762.cn “觀于明鏡,則瑕疵不滯于軀;聽于直言,則過行不累乎身。”各級領導干部應當像老一輩革命家學習,經常聽聽下屬的不同意見,聽聽基層的牢騷話。
【用法】主要適用于黨性修養類、作風建設類講話,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要聽真話、察實情,善于聽逆耳之言,提升領導能力和水平。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