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公文語言的“味道”(下)》,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公文語言的“味道”(下)》。
4、“家常”味
味道的泉源在民間。毛澤東說,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人民群眾的詞語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現實生活的。
民間語言是人民群眾生活經驗的總結,不管是諺語、歇后語,還是慣用語、順口溜,都飽含生活氣息,如同家常小炒,雖然簡樸,卻耐人尋味。家常味有兩種“味精”。
——口語。比如,“我講過‘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治好‘長江病’,要科學運用中醫整體觀,追根溯源、診斷病因、找準病根、分類施策、系統治療。”這是習近平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長江病了”這句口頭語,貼切地說明了長江生態系統的污染問題。
還有,“擼起袖子加油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歡迎各位記者朋友在中國多走走、多看看”這些都是老百姓拉家常,“擺龍門陣”“嘮嗑”的話,說出來,像親朋好友相互邀約,走親串戚,充滿親切感。
——熟語。包括慣用語、成語、諺語、格言、歇后語、順口溜等。比如,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用“懶婆娘的裹腳步——又臭又長”的歇后語形容空話連篇的長文章;在《論持久戰》中,用“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句人所共知的俗語,告訴軍民要保存力量,等待時機,奪取勝利。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絕。
習近平總書記用“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這句耳熟能詳的熟語說明“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的道理;用“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句諺語表達中國和拉美國家的合作與互信;用“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這句俗語來表達海外華人華僑對祖國和親人的思念;用“蘿卜青菜,各有所愛”這句俗語比喻文明的多樣性。直白通俗接地氣,讀這樣的文章就像回家吃母親炒的菜,味道是那樣的熟悉。
…… 此處隱藏9022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