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領導講話的藝術魅力從哪里來?》,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領導講話的藝術魅力從哪里來?》。
錘煉語言功底 提升講話魅力
——淺談領導干部如何提升語言的藝術修煉
特約作者/楊恕
“震天下者必震之于聲,導人心者必導之于言。”自古以來,因卓越的口才而成就大業者屢見不鮮。毛遂自薦口若懸河,促成楚、趙聯盟抗秦;諸葛亮舌戰群儒,使赤壁之戰名垂青史,成就了“一人之辯,勝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師”的千古佳話。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善于用極其凝煉、高度概括的話語提綱挈領、大開大合;鄧小平同志善于用大白話、大實話和群眾語言深入淺出、解惑釋疑;善于用講故事、舉事例、擺事實的方式同頻共振、凝聚共識。領導,眾之首也。講話,心之聲也。領導講話,這不僅關系到黨員干部的個人形象和工作成效,而且影響到群眾對國家政策理解深度。由此可見,領導干部語言的藝術修煉不可小視。
一、領導語言藝術的重要性
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領導語言藝術是領導干部的立場修養、學識能力和表達技巧等方面的集中反映,是其真善美的高度融合和統一。領導干部要獲得組織的認可,在群眾中贏得良好的口碑和形象,高質量推動各項工作開展就必須加強語言的藝術修煉。
(一)提升語言的藝術修煉是順應黨和政府的要求。“察吏要在知人,知人必慎于聽言。”2004年中央頒發的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干部工作暫行規定引入面試程序,目的是考察應試者的口頭表達能力。2012年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強調要密切聯系群眾,轉變工作作風,要求“開短會、講短話”,提倡脫稿講話,對各級官員的即席演講能力作出更高的要求。
(二)提升語言的藝術修煉是回應人民群眾的期盼。當前,群眾的文化水平越來越高,話題越來越豐富,如果領導者只能說一些官話、套話就沒有感染力,更會影響領導能力的發揮。而且很多群眾特別注重領導者的講話,他們往往對領導的講話給予各種評論,打分、甚至排出名次。荀子說:“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領導必須不斷加強學習,提升語言藝術水平,多為百姓說話做事,才能“不負所學”。
(三)提升語言的藝術修煉是順利開展工作的需要。任何領導要想把政策傳達好,把隊伍帶領好,把事務處理好,首先要通過清楚明了的語言去實現其有效的領導。領導立權立威的過程就是立言立行的過程。如果把領導過程比作一條項鏈,把領導績效比作一顆顆珍珠的話,那么,領導講話就是串起這些珍珠的金絲鏈,沒有這條金絲鏈的精密穿插和串綴,是不可能把一顆顆閃光的的珍珠串聯到一起的。
二、領導講話中常見的不足
文不在豐,精煉則行,言不在多,達意則靈。隨著干部年輕化、專業化、知識化的推進,領導干部講話水平越來越高,許多領導干部出口成章、文采飛揚,但少數領導干部講話方式不當、內容空洞,講來講去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八股”味濃重。常見的有:
(一)篇幅太長,有用性不多。有的領導干部熱衷于開長會講長話。在他們看來,講話份量不足不能說明問題,故不管主題需不需要,開口就從國際到國內的形勢,從中央到地方的任務,從過去到現在的問題,從重要性到必要性可行性等撒開天羅地網,內容龐雜,且泛泛而談。有的領導干部認為篇幅短了顯得不重視,東拉西扯沒完沒了。但真正觸及中心問題的管用的話寥寥數語。早在南朝時,文學理論家劉勰就在《文心雕龍》中指出“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意即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豐富的內容,達到“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的目的。明朝初年時,朱元璋在刑部主事茹太素上奏的萬言書中批注“許陳實事,不許繁文”, 從此,一改繁文成風的局面,簡明扼要的文風盛行。可見,講長話寫長文,自古就不受歡迎。歷史上,秦朝李斯的《諫逐客書》,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出師表》都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既短又小的名篇佳作。
…… 此處隱藏3739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