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拿終稿”的,老看不上“寫初稿”的?
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為什么“拿終稿”的,老看不上“寫初稿”的?》,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為什么“拿終稿”的,老看不上“寫初稿”的?》。
進入6月份,年中各種推進會陸續召開,再加上群團、社會組織集中換屆,文稿壓力陡然增加。市級“兩辦”綜合處室,一般只有兩三個人,白天忙不過來,只能加班開夜車。前幾天見一兄弟,一臉愁容、兩眼通紅,閑聊幾句,開始抱怨:部門提供的初稿完全沒用,改來改去頭都大了……“拿終稿”的與“寫初稿”的,這是一對什么樣的關系呢?有時相親相愛、有時又劍拔弩張,有時形影不離、有時又貌合神離……“拿終稿”與“寫初稿”的關系,就是文字崗與部門的關系,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綜合處室拿到稿子任務后,第一時間就是找部門,一番發號施令后,坐在那里等作品。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大家都知道,寫初稿是很累的,既要搭架子,又要找句子,很多功夫都在背后,最終成稿不一定看得出來。等到部門初稿拿到后,上下打量、左右端詳,如果感覺還在路上,大筆一揮,這里帽段上加上幾句時髦詞,那里標題上做個小整容,最后再填上幾句所謂的領導固定表述,一篇稿子便大功告成。但也要看天吃飯,因為部門文字水平有高有低,一般規律是:大部門強于小部門,常委部門強于其他部門,而組紀宣又強于其他常委部門。一個文字處室,一年文稿任務至少百篇以上,多數初稿水平都徘徊在及格線上下。“依賴型”最大的短板,就是將命運交給了別人,有時候會“比翼齊飛”,但多數時候則是“一起掙扎”。既然別人靠不住,那就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于是第二種類型誕生了,這就是“拋棄型”。一位文稿兄弟講,寫稿子一定不能給別人養兒子,要養自己的孩子,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當然,初稿還是要的,也不能讓部門閑著啊。于是,徹底把部門拋在一邊,用自己的嫡系部隊沖鋒陷陣,效果當然很明顯:一是在高強度寫作下,處室兄弟得到了鍛煉,文稿水平得到了提升;二是嫡系部隊戰斗力強,文稿質量有保障、良品率高;三是全產業鏈腰板更硬,不怕別人“卡脖子”。但弊端也很明顯:一是長此以往,業務部門久疏戰陣,會變得越來越不會寫;二是稿子越來越多,加班也就越來越多,高負荷帶來的高壓力,很難可持續發展。這種類型就是把部門當下級,初稿上來,召集一幫子人討論,一圈意見下來,交代給起草人,去改;第二稿上來,副處長講講這里還不對,處長講講那里要升華,又是一大圈下來,起草人領命回去再改;然后呢?當然是繼續第三稿、第四稿了……在這種輪番轟炸下,部門的心態也在慢慢變化,從剛開始的欣然接受,到略有不滿,再到強壓怒火,最后多半渾渾噩噩、糊弄而過,你說咋整就咋整,改到哪里算哪里。豈止是心態亂了,關鍵是心氣沒了。當一個人每天接觸到都是否定,大腦獎勵機制便會逐漸失效,只剩下幾句好好好、是是是、行行行,直到最后兩眼呆滯、沉默不語。這種類型很少,但也不是沒有。文稿界有一種很奇特的現象,就是部門“給局長寫的稿子,往往比給市長的稿子好”。其中原因有很多,或是站位差距,或是對領導語境不熟悉,但“責任心不夠”這一條是躲不過去的。部門想,給大領導的稿子,寫好了是別人的功勞,寫砸了還有他們托底,所以嘛,過得去就行了。但這種事情多了,綜合處室的兄弟也會被搞毛,于是逼得個別兄弟拿起了“大棒”。怎么懲戒呢?無外乎“三大法寶”:一改、二耗、三報告。所謂“改”,就是借著精益求精、字斟句酌的名義,讓其永遠奔跑在修改的路上,其實那邊可能早已定稿;所謂“耗”,就是陪加班,借著一起改稿的名義,大家對著電腦,一起從晚7點搞到夜里1點,然后第二天重新來過;所謂“報告”,就是在看似偶遇的時機,在對方領導面前漫不經心地來這么一句:“昨天會議的稿子,好像有點粗糙啊”。其實,綜合處室與部門是一對命運共同體,大家利益相同、目標一致,都是為了把會開好,解決問題、推動工作。兩者之間的最佳狀態,應該就是第五種類型:綜合處室的優勢有三:一是靠近決策層,有站位優勢;二是主業寫材料,有文字優勢;三是熟悉領導風格,有天然優勢。業務部門也有三大長處:一是對本領域的業務更為精通,這也是最寶貴的核心競爭力;二是對當前的問題癥結看得更準,因為他們離炮火更近;三是被八股“毒害”不深,能在“館閣體”之外,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或語境。上下一對比,不難發現,兩者的長板與短板,正像是一對陰陽榫卯、歡喜冤家,可以吵架拌嘴,但終歸是誰也離不開誰,只有擁抱在一起,才能完美互補。兩家這么互補,但為什么現實中很難“擁抱”呢?一個巴掌拍不響,肯定雙方都有原因,但如果各打五十大板,那就變成了典型的“只談兩點論,不講重點論”。我認為主要癥結不在部門而在綜合處室,因為后者有更多的資源、更大的主動權。第一步:正觀念。寫稿子的人都知道“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觀念不對,一切白費。這個觀念就是要擺正位置,綜合處室與部門之間,不是上與下的隸屬關系,而是左與右的朋友關系。一位老領導講過:“別人老說委辦是領導機關,其實我們本質上的是服務機關”。不能仗著平臺優勢、領導資源,就覺得高人一頭。月亮看起來很亮,但它是反射的太陽光,失去了太陽這層光環,月亮就只剩下大坑與小坑了。第二步:建制度。一切工作動力,本質上都來自于“三頭”:甜頭、奔頭與苦頭。我們要做的,就是圍繞這“三頭”來建章立制。所謂“甜頭”,就像小孩吃糖,能短期內、最好是馬上看到好處、嘗到甜頭。部門提供初稿不積極、不盡心,根源在于嘗不到甜頭,缺少獲得感。聚焦這一問題,關鍵要明晰文稿“產權”。比如部門精心準備了一篇才思俱佳的初稿,綜合處室簡單加工一下便呈送領導,領導的表揚部門看不到、也聽不到,他們還會有什么積極性?如果部門拿來了一篇好的初稿,我們雖然加工打磨,但這份稿子的產權至少80%是屬于部門的。在得到領導認可后,應當第一時間反饋給部門,讓他們及時聽到夸贊聲。所謂“奔頭”,就是長期的成長價值。如果說“甜頭”屬于多巴胺式的即時獎勵,那么“奔頭”就是內啡肽式的延遲滿足。與部門一起寫稿子,目的是大家相互學習、共同成長、一起進步。部門也喜歡跟高手過招,雖然過程可能痛苦一些,但成長是實打實的。針對這一情況,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兩套機制:一個是一起定提綱,每次會前兩家各準備一套提綱坐下來商量,不求誰說服誰,只求碰出火花;另一個是跟班作業,定期讓條線部門的同志來脫產掛職,為期半年,全流程、沉浸式參與文稿起草。所謂“苦頭”,就是反向鞭策機制。人終歸是趨利避害的,只有蘿卜不行,適當的大棒,也是必要的。目前,我們建立了一個通報機制,對那些多次提供次品,反復出現低級錯誤的文稿進行通報。第三步:看行動。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當初我們也想了很多點子、出了制度機制,但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部門一看,原來是稻草人,就沒誰會當回事了。所以,有了制度,就執行下去,能執行幾條,就定幾條,不能執行的,就不要提了。寫稿子是個苦差事,最高的效率是不返工,最大的追求是一次過。有誰會愿意天天對著電腦到凌晨呢?每次跟部門的同志坐在一起商量材料,自己都會反復用一句話作開場白:“咱們是一條船上的兄弟,小目標是為了稿子一次成型、不翻燒餅,大目標是為了一起早點回家、陪陪家人。”這句話,送給自己,送給處室的戰友,也送給部門的兄弟,更送給天下材料人。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為什么“拿終稿”的,老看不上“寫初稿”的?.docx》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