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文字工作者也要弘揚“工匠精神”》,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文字工作者也要弘揚“工匠精神”》。
筆者一直在探索對接當下熱點與筆友視點的寫作方式,期冀大家能夠既了解到大勢大事,又get√到技能技巧。這篇文章,算是這方面的一個嘗試。
一個國家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進程中需要工匠精神,一篇文章從初稿向終稿精進的過程中也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這個看似古老的詞匯,在今天有著非同尋常的時代價值。
曾幾何時,無論是百年老店的傳世輝煌,還是稀世珍品的巧奪天工,無一不是工匠精神的生動詮釋,無一不是大國工匠的匠心獨運。然而,受市場經濟條件下速度優先、利益至上價值觀的影響和支配,工匠精神慢慢淡出了大眾的視野,取而代之的是粗制濫造和假冒偽劣的功利和浮躁。
文字領域也是一樣。想當年毛澤東同志寫《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整整花了32天,考察了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等五個縣農民運動,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才寫就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名篇。而反思現在一些工作未動、經驗已出的現象,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的調研,卻暴露出文風不實不精的問題和傾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上到下都大力提倡“短、實、新”的文風,如何用短小精干的文字表達語義豐富的內容,如何用樸實無華的語言透射耳目一新的思想,如何用聚焦實際的筆觸體現問題導向的文風,這都需要傳承和弘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真真正正入腦入心、入行入業。那么,文字領域的工匠精神怎么體現?我們感到至少有這么三個方面:
一是要有“匠意”
就是要立意新穎、新風撲面。一位領導曾經跟我講,沒有創新點的材料是失敗的材料。當初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因為還停留在寫報告改時間、寫講話改人名、寫新聞改地點的階段,對創新毫無概念可言。后來慢慢知道,領導講話如果還未講,別人就已經猜出要講什么,那無疑是失敗的。這就需要別出心裁、獨具創新。如何做到有匠意?用老筆桿的話講,就是第一念頭想到的一定不要用,因為肯定別人也會想得到。在此基礎上做到“三換”:換思想,就是再想深一層、想高一級、想遠一些,不能停留在陳舊做法或成熟套路上。換角度,是內因外因、主觀客觀,還是硬件軟件、物質精神,都要根據材料需求選擇最合適的。換風格,就是結合實際情況調整合適的風格和語言,也可以讓人眼前一亮。當然,領導講話還是要以領導自身的風格為準,不宜作顛覆性的調整。
二是要用“匠心”
…… 此處隱藏461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