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2024“黨建+社會救助”工作經驗交流材料》,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2024“黨建+社會救助”工作經驗交流材料》。
我市聚焦“全面建設幸福**”目標,加快構建“黨建+社會救助”新格局,推進社會救助力量融合、資源整合、功能聚合。
一、變“被動”為“主動”,讓黨員干部動起來。發揮各級黨組織統籌作用和黨員干部模范帶動作用,為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提供有力保證。一是黨委統籌,高位推動。各級黨委、政府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將黨委組織部門、宣傳部門納入成員單位,為社會救助改革提供堅實組織保障和輿論宣傳保障。各級黨委、政府出臺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明確將社會救助與基層黨組織建設有機結合,并將社會救助政策落實情況納入黨委、政府高質量發展考核(綜合考核),層層壓實責任。二是網格管理,結對互動。加強黨組織領導下的城鄉社會救助網格化幫扶體系建設,健全黨員干部結對幫扶困難群眾制度。在城市社區以居民小區、在農村以1-3個村民小組為基本單元設立網格,基層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黨員全部“入網”,每名黨員聯系15-30戶困難群眾,點對點負責政策宣講、信息收集、救助幫扶等工作,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米”。三是主動發現,上下聯動。完善主動發現機制,將走訪、發現、轉介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列入村(社區)黨組織重要工作內容。組織、動員掛點干部、駐村第一書記以及基層民政干部、網格員、社會工作者等常態化開展摸底排查工作,持移動終端定期入戶走訪、摸排,現場采集困難群眾信息,上報民政部門通過大數據比對排查致困風險,綜合評估救助需求。
二、變“分散”為“聚合”,讓部門資源統起來。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統籌整合部門資源,打造社會救助資源庫。一是鏈條式統籌政策。民政、人社、醫保、教育、住建等民生保障部門聯合出臺對象認定、救助措施銜接、信用體系建設等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救助制度體系。對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按照實際需求給予基本生活救助以及相應的醫療、住房、教育、就業等專項社會救助或急難社會救助。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培育專業社工等方式,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二是多維度統籌數據。按照“省級為主,市級補充”的原則,建立多跨協同的數據共享機制。對接10余個政府部門、省電力公司、21家駐贛省級銀行,實現戶籍、車輛、社會保險、納稅、不動產登記、居民用電、金融資產、證券等37大類社會救助對象經濟狀況信息聯網查詢。與鄉村振興、醫保、農村農業、殘聯、工會等部門開展數據交換,匯聚已脫貧、脫貧不穩定、邊緣易致貧、突發嚴重困難對象,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對象,禁捕退捕上岸漁民,困難職工,持證殘疾人等對象信息并定期更新。三是最大化統籌資金。賦予區市更大的資金自主權限,統籌分配使用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城鎮困難群眾解困脫困專項資金以及相關專項救助資金,堅持“傾斜與激勵”相結合的原則,重點向困難程度深、保障任務重、工作績效好的地區傾斜,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三、變“管理”為“服務”,讓經辦效能高起來。堅持再造業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確保社會救助事項申辦更加暖心爽心。一是簡化證明“輕松辦”。推行“一證一書”,困難群眾只需提供身份證件、經濟狀況信息核對授權書即可申請社會救助,可以聯網查詢的經濟狀況信息不再需要提交證明材料。構建“大救助”格局,積極響應市住建局、市總工會等部門需求,將全市住房保障對象、困難職工等納入常態化核對范圍,明確取消可以通過核對查詢的相關證明材料。二是網上申請“掌上辦”。針對困難群眾救助申請線下多頭多次跑問題,在“贛服通”打造民政專區社會救助申請分欄。聯通公安部門人口信息庫,通過即時校驗戶籍信息、人臉識別驗證等功能,實現掃碼登錄、“掃臉”授權、掌上申請、全線跟蹤、結果網評。壓實鄉鎮(街道)民政干部、村(居)委會干部工作責任,為老幼殘等特殊困難群體提供“贛服通”代理申請服務?!摆M服通”社會救助申請上線以來,累計為5.2萬人次提供申請服務,完成“掃臉”授權211.73萬人次。三是鄉鎮接單“加速辦”。將低保等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從縣區下放至鄉鎮(街道),在鄉鎮(街道)設立社會救助服務窗口,統一受理救助申請,根據大數據預警信息,及時入戶核實,提出“一攬子”救助方案。同步升級改造業務經辦信息平臺,做到全流程在線經辦,實現“一個窗口”對外、“一體化”辦公、“一站式”辦結,審核確認經辦時限從過去的32個工作日縮短到最快只需13個工作日,真正實現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