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身在體制內,如何管好嘴?如何用好嘴?》,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身在體制內,如何管好嘴?如何用好嘴?》。
嘴有兩大動作,一是閉;二是張。“閉”是沉默;“張”是說話。
體制內的嘴,最易犯的錯誤有兩種:一是該“閉”時不知道閉;二是該“張”時又不知道如何張。正所謂是進退失據、左右為難。
(一)
古埃及文學作品《能言善辯的農夫》用“飛快的嘴,輕飄的心”,比喻說話迫不及待的人。
官員普塔荷太普對兒子說:“只有當你知道答案時才說話。在議事會上,只有那些有經驗的人才有資格說話。恰到好處地說話是世上最難掌握的本領,誰駕馭了它,誰就能受益無窮。”
明朝《治世余聞》記載:明孝宗時有一大臣善于結交皇帝身邊的人,這些被收買的人常在皇帝面前贊譽他的才能。一天,孝宗對兵部尚書劉大夏說:“聞某極有才調。”劉大夏沒有回答。孝宗以為劉大夏沒有聽清楚,大聲說:“工部尚書李某,爾知之否?”劉大夏仍然沒有回答。明孝宗這下明白了劉的意思,笑著說:朕只聽說此人能辦事,沒有來得及了解他的為人。這時,劉大夏才急忙叩頭說:誠如皇上所諭。
對于剛剛步入仕途的年輕人,閉嘴是一門功課。這門功課有兩大要點:一是不需要說話的時候堅決不說話;二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不要輕易發表言論。
(二)
明朝李清《三垣筆記》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1638年4月,崇禎帝召見地方官員,五人一批,不提問題,讓他們自己隨便說。這些地方官大都是只會磕頭不會說話的“磕頭蟲”,初次見皇帝,非常惶恐,鬧出了不少笑話:或語冗碎不可了,上必云“減省些”;或誤稱“臣”為“知縣”;或誤稱“上”為“老大人”,旋覺誤,倉皇稱“老皇上”者。
…… 此處隱藏1283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skin/zhann/images/icon_word.2.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icon_star.png)
![](/skin/zhann/images/down.png)